第136章(第10頁)

隻是,用腳指頭想也知道,這個消息傳回去,村民們的恐慌是避免不了的。

這個念頭,他們能想到,車上的村民心裡更是清楚,這麼多年,這天災他們也不是沒遇到過,逼到絕境,守着這家門口活不下去,自然要出門求生。

像是四年前,小簡知青來的那一年,如果她不來,沒有那些及時的糧食和物資救了他們的命,那他們這些村民,可能也是跟這些人同樣的下場。

背井離鄉,生死難料。

這事之前簡單聽程朝說過一次,算是知道的稍微早了那麼一點,但是明顯村長他們是早就得了通知了,還不到晚上,村口巡邏的人就增加了兩倍,原本的民兵配置,再加上兩倍數量的村裡青壯年。

這種事情壓根就不用宣傳不用動員,有那幾個從公社回來的村民一說,比什麼都好使,劉建設大喇叭一說,各家的青壯年立馬就都跑到了村部。

這種跟各家都息息相關的事,不說别的,輕重還是分得清楚的,生死攸關,隻有擰成一股繩才能保住家裡不受影響或者少受影響,這是村裡心最齊的時候。

村民,知青都來了,恨不得比上工都積極。

“村長,你說,咱們咋幹?”

“是啊,建設,咱們累死累活的一年,也就将巴能吃飽飯,他們可憐是可憐,那咱們也不能不管自個兒家啊?”

這話,大家都是贊同的。

這時候人們是心善,淳樸,但是誰也不傻,都有自己家人再大公無私,還能把自己家人的置之度外?

他們就是普通的小老百姓,這年複一年日複一日,求的就是一個全家都能吃飽飯,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内,餓一頓兩頓的,能幫人一把,他們倒是不吝啬。

但是若是要以犧牲家人的利益為條件,不敢是誰,都要退避三舍的。

那再熱心,也得根據實際情況不是,自己都窮的叮當響,想啥都白扯。

劉建設也沒多說,主要是跟大家交代一下安全問題,畢竟這什麼秉性誰也不知道,能從家走到這邊的,體力和耐性肯定都不錯,要是碰上一夥那蠻橫不講理的,這還這就不敢保證人家也講武德。

“鄉親們,别的咱們不說,能不出去盡量就别往外走,在村裡還有民兵,還有各家的叔叔大爺大哥們守着,咱們也能放心不是?

這是咱們自己和家裡的安全。

要是真想走親戚啥的,咱們也盡量等一等。

有急事過來找我,我給大家想辦法。

我相信,這種情況,政府公社那邊不會任由着混亂恐慌,很快就會下達響應的政策和對策,咱們啊,就先等一等,咱們這日子啊,也該咋過咋過。

總不能為了防着他們,咱們這日子還不過了,是不是?

相信我,有什麼事,我會第一時間通知大家的。”

回去的時候,雖然還是議論紛紛,但是很明顯的都多了幾分急迫。

知青們落後一步,村民一走,就成了鶴立雞群了。

劉建設也還沒走,見狀,直接喊住他們,

“林知青,正好我要找你們,一會兒我去公社開會,你們知青還有沒有要郵信或者取包裹的,這種情況,近期牛車應該也不會往公社去了。”

知青們互相看着,他們大部分都是剛去的公社,有事基本也都解決了,不過臉色都不大好,他們幾乎都是在城裡長大的,最大的也就二十多歲,這種場面也就從老人的嘴裡聽過,書上的文字,和自己親眼見到,到底是有區别的。

劉建設點頭,

“行,那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