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這樣做會有一個比較殘酷的效果,或者一個比較殘酷的真相,那就是底層的百姓,從此開始可能受到雙重的剝削。
第228章
請陛下處死群臣!
而實際的曆史情況也是這樣,所謂的儒道治國,就是通過所謂的仁義仁政來滿足底層士族的利益,以獲得他們的支持。
結果就是,底層的百姓,原本要麼隻服從于底層的士族,要麼隻服從于朝廷,份子錢交一份就差不多了。
當然這一份可大可小,有時候很多,有時候很少,這不确定。
但是自從新的儒道從漢武帝之後被确立了,那麼百姓從此就面臨兩個主人了。
一個是共同的主人,那就是中央朝廷。
另外一個是自己的主人,也是地方的貴族。
這兩個都要伺候,都要交份子錢,而百姓的生計,收到,更進一步的壓榨也是必然的。
當然這對于一個王朝來說是好事,從那以後中央集權被真真正正的确立和穩固了下來,因為地方真的有人幫助朝廷治理和控制了,大家有共同的利益了,相互的關系也更加穩固了。
自然,中央不必再過于考慮地方問題了,而中央集權自己的問題,自然也被放大了。
比如,皇權和相權終于可以安下心來相互撕逼了,以及圍繞皇權和相權,所産生的一系列的鬥争和新的團體,紛紛粉墨登場。
比如外戚,就是皇權為了限制相權,而一手生成的政治勢力,而随着外戚這一股政治勢力,變得強大了,變得複雜了,甚至變得在皇權和相權之間來回遊動了,甚至能夠把兩個政治鬥争的利益都收入自己的囊中之後,比如外戚成了丞相,皇權又馬上養成了新的宦官勢力,來對抗外戚。
所以為什麼漢武帝之後漢朝會發生外戚專權和宦官專權,其實都是這麼來的。
人和人是不可能不鬥争的,鬥争從未停止,隻不過從一部分人轉移到另外一部分人身上而已。
“不過……”
就在這幫老秦權貴思索該如何反駁和否定叔孫通這一套新的儒道的時候,嬴政卻是主動開口了,“雖然新的儒道對大秦來說很可能是大有裨益的,但是朕心裡仍有些擔憂,故而,面對新的儒道,還需小心謹慎。”
“陛下聖明啊!”
聽到嬴政的話之後,百官一陣狂喜。
“陛下!”
而衆人話音剛落,李斯卻又馬上上前,“微臣竊以為,這新的儒道,很是适合大秦,陛下也不必過于擔憂!不如,就先在朝廷上下,試着實行個幾年,觀其效果,豈不很好?”
嗯……嗯?
我特麼?
什麼呀?你就敢這樣實行?
你以為這是鬧着玩過家家嗎?
“陛下!不可!”
“陛下,李相之言,實在是荒謬,真可,隻聽到這叔孫通說了一番,就認為其一定是對的呢?”
“是啊,朝廷的大事,豈能用試一試來說?”
“沒錯!至少現在,以法家治國,國家一片祥和安定,并沒有出現什麼大的問題,既然這樣又幹嘛要冒險實行新法呢?”
“一國之重,重在安穩,變法那是太危險的事情,萬一不成,禍害過甚,不可施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