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戲曲,也沒大家想象的那麼式微。”
“即便是哪天我不在了,我覺得京劇也定會還在,所以我覺得沒必要刻意去迎合年輕人。”
“再說老藝術家們以自身的視角,去揣測、迎合年輕人的喜好,然後純粹靠臆想來創新改造自己的東西,最後出來的結果也極有可能是四不像,到頭來兩頭不讨好。”
“各位老師,如果創新意味着要丢失本質的東西,那傳承下去還有什麼意義?”
“之前我也是跟王老師一樣的想法。”
黃梅戲大師韓芳突然插話。
“以前我也覺得隻要唱好戲,就能撐起一座這戲班子,如今卻也不得不分出精力到舞台之外。”
“我們黃梅戲早已今時不同往日,沒了以往的光鮮亮麗。”
“也隻有搞一些戲台之外的新聞,才能重歸大衆視野。”
“這種情況下我們要還墨守成規,黃梅戲遲早都會毀在她們手裡,泯滅在時間長河裡!”
在韓芳看來,其實京劇還算好的。
國内還有很多沒被關注又不被國家重視的東西,正在一步步消失。
韓芳雖然不願承認,但現實是黃梅戲的發展土壤确實已經十分貧瘠,甚至是已瀕臨死亡了。
随着國人現在對于中華傳統節日、時令節氣與廟會集會的意識的逐漸淡薄,戲曲演出的機會與平台也開始不斷減少。
信息化時代的變遷,促使人們的審美與生活習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