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第4頁)

  

其實戲曲遠沒有所謂的“千年的沉澱”那麼誇張。

  

昆曲隻有700多年的曆史。

  

國粹京劇更是隻有屈屈兩三百年,比四大名著還要來得都年輕。

  

但京劇的受衆群體,卻比四大名著簡直要少太多。

  

甚至于舞台劇、音樂劇都比京劇的年紀大,比它的受衆要廣。

  

要想讓戲曲更情趣化、抒情化、多元化,就應該多貼合市場開辟新題材。

  

島國的不少漫畫、動畫都能改舞台劇、能改歌舞伎,而且改了還有人看。

  

西方的動畫也改成了音樂劇,而且也改的很成功。

  

那中華戲曲怎麼就不能嘗試呢?

  

文化、戲劇都是一個國家的思想高度。

  

京劇用了幾代人的努力,把這個起源于俗文化的劇種擡上了大雅之堂,賦予其文明内核。

  

老一輩的民衆覺得它能代表華夏以及華夏的文化,所以國家也出錢出力保它。

  

推廣、弘揚戲曲是國家的文化政策,是文化輸出和文化自信建立的一塊基石。

  

正如戲曲研究家徐成北所說:戲曲不應僅僅定格在老唱片、老照片和老報刊之中,他内在的活躍、奔突着的生命力應該長久滋養着梨園,給現實世界以啟迪。

  

顧城覺得,或許也有那麼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