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聽衆的享受,變成某些唱片公司、數字音樂企業用于牟利的工具,成為他們暗箱操作的産物時,純潔的音樂也在金錢的銅臭下黯然失色。”
“我們不能一面高喊公平競争、保護版權,一面又自己去違反規則、暗箱操作,讓潛規則成為理所應當。”
“買榜賣榜猶如蟻穴,間接加劇了版權環境惡化,天長日久也能讓華語樂壇的大堤毀于一旦。”
“華語樂壇還有很多勤懇做音樂的歌手,還有很多新人等着起來,不能因為這樣不公的遊戲,來阻礙他們的發展!”
“希望大家讓音樂行業更純粹一些,能讓用心做音樂的人有更多的發展空間。”
沉默兩天後,顧城放的這一記重彈,炸翻了整個娛樂圈。
藝人借助榜單進行商業價值營銷,早已成行業潛規則。
網友早已見怪不怪。
早期評價一位歌手紅不紅、受不受歡迎,最具說服力的标準便是專輯銷量以及獎項。
品牌資方對明星的知名度、熱度,是通過他的作品熱度口碑、媒體的報道關注度來判斷。
而現在互聯網時代,品牌以及資方更喜歡數據化量化。
當流量意味着金錢時,一條依附在流量數據上的文娛産業造假鍊條暗流湧動。
據知情人數透露,各大音樂平台‘賣榜’,在業内已經是公開的秘密,甚至實現流程化和規模化,直接由高層專門負責。
現在唱片市場競争激烈,新歌手、新歌曲和唱片公司層出不窮,然而真正能夠走紅并賺錢的屈指可數。
通過買榜讓某首歌、某位新歌手快速出現在聽衆面前,讓更多人熟悉和認識,以求藝人混個臉熟,已然成為新人最快的走紅模式。
或者唱片公司借助排行榜,給歌手或者歌曲鍍層金,以此來維持或拉高歌手商業價值。
數據流量造假問題發展到現在。
已經成為困擾影視文娛行業發展的痼疾。
顧城并不是第一個公開抨擊的。
不過這些話從他嘴裡說出來,效果就不一樣了。
顧城的,相關話題就就沖上了熱搜頭條。
全網熱議!
“這個陳山是誰?怎麼從來沒有聽過?”
“陳山是寶島天喜唱片公司的,背後就是索尼音樂!”
“陳山寶島的?這厮跟顧城有什麼過節?”
……
陳山反應迅速。
在“買榜”事件上了熱搜之後,第一時間發聲明否認了顧城的指控。
“這麼多年來,我一直勤懇的做自己的工作。”
“我不知道顧城是聽信了誰的讒言,才會這樣在。”
“我在這裡隻想說旗下的藝人,專輯銷量以及所有數據都是清白的,沒有進行任何的造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