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上眼,仿若嬉笑怒罵,俱在眼前。
熱血,敬佩,詫異,感動………
西遊記原著中,孫悟空皈依佛門後心态逐步轉變,最終徹底悔悟,承認大鬧天空是當年犯下的錯誤。
大鬧天空的孫悟空,和取經路線上的孫悟空區别是很大的。
以往華夏西遊影視劇在這個基礎上,基本都選擇和了稀泥,既歌頌了孫悟空,大鬧天空的反叛精神,又贊揚孫悟空皈依佛門、取得真經。
顧城就不一樣了。
《悟空傳》标榜當年那個大鬧天空的猴子,才是真正的孫悟空,取經不過是一場驚天騙局。
西遊記在本身一定程度上是“現世記”,悟空傳更多是在寫個人的選擇。
悟空從500年前的反叛者被消除記憶,被馴化成為了500年後的衛道者。
然後時空對接,讓衛道者打死判反叛者。
讀書就像是在照鏡子。
同樣的文字,映照的是讀者自己的情感。
很多時代作品,之所以受到某些群體的狂熱追捧,并不見得作品本身有多經典,不過是内容恰恰符合了他們的内在需求,才會引發強烈共鳴。
就跟多年前大家看古惑仔、還有那些青春疼痛系列小說差不多。
部分讀者之所以對這本書産生共鳴,是因為他們都曾夢想做孫悟空,這讓他們聯想到現實中那個曾經熱血沸騰的自己。
僅僅三天。
《悟空傳》的口碑就開始逆轉。
好評逐漸開始蓋過差評。
而且這種現象,随着顧城的更新越來越明顯。
“閱讀《悟空傳》就是靈魂的一次私奔,看似天馬行空、不着邊際,實則一直在我們内心徘徊,是與自己的一次激烈對話、對峙甚至對抗。”
“這個天地,我來過,我奮戰過,我深愛過,我不在乎結局。”
“原來像這樣神仙管不住的東西都有個名字,叫妖!”
“或許我就是規則之外的妖吧,無力反抗隻好順從這世間規則。”
“想要長歎一聲,又想屏息回想,想一口氣看完,又恨不得逐字逐句細品。”
“你恐懼着生,又恐懼者死,你不知道為什麼活着!”
“因為每個人心裡,孫悟空都是那個大鬧天空、棒指蒼穹的英雄。”
“其實我們愛的不是悟空傳,而是十幾年前那個有點叛逆,仍存幻想的自己。”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人70歲,難涼熱血,有緣20歲早已世俗。”
……
這本書會讓你忍不住反複閱讀。
剛讀時你可能看不在說什麼,隻會覺得非常壓抑,胸口憋着一口氣幾欲長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