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第10頁)

“為每個領域都設定具體的短期和長期的目标,如增加糧食産量,修建更多的馳道,提高鐵器生産效率,統一周邊幾個國家等。”

“其三,資源調配。”

“要确定實施這些計劃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資源,并進行合理分配。”

“要制定稅收政策與财政預算,以确保有足夠的資金支持計劃的實施,要考慮好如何利用和調動地方資源,以及如何鼓勵民間參與和支持。”

“其四,實施策略。”

“要制定詳細的行動計劃和時間表,明确每個階段的任務和責任。”

“也要設立專門的部門來負責計劃的執行,譬如設立專門的工程隊伍負責基礎的設施建設。”

“其五,監督與評估。”

“建立監督機制,确保計劃按照預定目标和時間表順利進行,并定期評估計劃的實施效果,對遇到的問題進行調整優化。”

“期間還要鼓勵民衆反饋,收集民間意見,以提高計劃的有效性。”

“其六,通過官方公告、宣講等方式,向民衆宣傳五年計劃的目标和意義,動員民間士農工商各階層參與計劃的實施,形成全民共建的氛圍。”

“最後便是根據評估結果與實際情況,不斷的調整和完善計劃内容。”

顧绫雪這一番話說完,餐桌上直接就陷入了深深的沉默之中,所有人都仔細思考着這事的可行性與意義。

畢竟這是一個全新的概念,需要他們跳出固有的思維模式去理解和接受。

最後,他們發現,除了過程很複雜,需要文武百官們共同協作,并且要被不停地鞭策着往前走直到完成制定的目标之外,似乎還真沒有什麼壞處!

半晌後,少府率先打破了沉默,皺着眉頭,有些不解的問道:“顧大人說的有理,但向百姓宣傳其目标與意義,真的有必要嗎?”

那些大字不識一個的愚民,能聽得懂嗎?

“當然有必要。”顧绫雪微微一笑,眼中閃爍着堅定的光芒,緩緩說道:“正所謂,國家有力量,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

“百姓雖不識字,但不代表他們就蠢笨,有人說窮山惡水出刁民,這句話有些偏頗,我認為每一個百姓,無論他們身處何地,都有着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陛下滅六國時,為何趙國、楚國、燕國的百姓激烈反抗?魏國、韓國的百姓卻顯得無動于衷?甚至還有齊國百姓對秦國的統一持有期待和認同?”

“先說趙國,因為趙國與秦國長期處于對抗狀态,尤其經曆了阏與之戰、長平之戰等重大戰役,雙方積怨較深,趙國百姓在心理上對秦國有強烈的敵意,是嗎?”

“沒錯,但這隻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因為趙國本身實力強大,國民自豪感強烈,所以才會對亡國有更激烈的反抗情緒!”

“這直接體現在長平之戰上,主力部隊明明都已經損失殆盡了,卻還堅持了三十多年,即便在最後關頭,趙國還兩次挫敗秦國的攻勢,百姓不願輕易屈服。”

“然後楚國,楚國地域廣大,自春秋戰國起便是南方大國,有着悠久的曆史和文化傳統,百姓對楚文化也有較強的自豪感,因此在郢都被秦軍攻破後,楚人的複國思想激發了強烈的抵抗意願。”

“燕國雖然實力相對較弱,但也有着自己的曆史榮譽和民族自尊,故而也在臨滅亡之際,有激烈的抵抗行為。”

顧绫雪頓了頓,看着衆人,面色變得有些凝重起來,“而魏國、韓國為何卻相對平靜?”

“雖然魏、韓兩國雖然有過輝煌的曆史,對本國文化有一定的自豪感,但随着秦國的強大,他們不斷的戰敗和割地賠款,這種自豪感逐漸減弱,再加上内部也出現了分裂和背叛,抵抗才不如以往。”

“最後,齊國百姓為何會期待與認同?”

“因為齊湣王時期的驕奢淫逸導緻五國伐齊,齊國受到重創,當秦國以和平方式接受齊國時,齊國民衆看到的是終止戰亂、恢複秩序的可能性,再加上秦國承諾的改革措施和福利政策,所以才對統一有所期待。”

“由此可以看出,百姓是否有信仰,是否對國家有自豪感也是相當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