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聽說朝廷要将紅色紙燈籠挂滿街巷,這紅紙燈籠究竟是為何物兒?咱從來沒聽說過。”一個婦女感慨道。
“不知道啊,亦難想象其狀。”旁邊的一個婦女搖了搖頭,一臉好奇。
“我倒是聽說,是朝廷近來剛發明出的那種紙,隻是,那紙一燒就着,怎麼能用來點燈?真想看看李相大人說的這紅紙燈籠到底是個什麼樣子啊!”
……
“右相秉公行科舉,以才取士,真是為國為民之長遠大計。而今李相複倡歲末廣布赈恤,頒赈濟之資,其德更是不遑多讓!”
“正是,李相心憂百姓,體恤民情,我大秦能有此良相,真乃社稷之福,蒼生之幸啊!”
百姓們在繼誇贊右相之後,也開始紛紛贊揚起了李相。
而此時,鹹陽宮一處幽靜之所,政事堂裡。
李斯坐在主位上,正與下屬官員商議國事,并處理着來自全國各地的政務。
大堂内部,原本低矮的幾案早已換成了最新的座椅闆凳,但唯一不變的,是那些整齊堆放着的厚厚簡牍,這些都是亟待審閱的重要文書。
再看牆上,還懸挂着一幅巨大地圖卷軸,不僅清晰地标示出帝國的疆域範圍,更表明了其他六大洲。
雖然說,始皇帝下令将世界地圖制作成卷軸,分發各大學堂,但作為朝廷重臣辦公之處,自然能截留幾個下來的。
此時,李斯召集了禦史大夫、奉常、少府、治粟内史、太醫令、工官、田官、以及一些博士,面色凝重的商議着歲末事宜。
“諸位同僚,籌備至今已有二十日,且距離歲末也僅剩二十日,是時候将計劃付諸實踐了。”李斯的目光在衆官員中掃過,首先定格在了奉常謝文淵身上,詢問道:“謝大人,不知祭祀慶典籌備的如何了?”
謝文淵連忙整衣拱手,态度恭敬的說道:“回李相,文書已發往四十八郡,下官也已指派得力之人,與各州郡祭祀之官密切接洽。”
“迄今,所至之處,反響頗為積極。”
“吾等秉持敬天法祖之心,于各地舊俗之上,對祭祀儀式進行了初步整理,務求一統規範,遍行海内,以彰朝廷之禮制也。”
李斯微微點頭,說道:“甚好,不過切不可掉以輕心。祭祀之事關乎禮樂教化,務必确保每一環節皆精益求精,以顯我朝莊重肅穆之風。”
謝文淵鄭重應道:“李相放心,下官定當全力以赴,确保祭祀諸事順遂,以昭告天下,我朝文治武功,國泰民安。下官亦将督促各地官員精心籌備,與民共慶豐收,祈求吉祥。”
李斯又道:“那在與各郡溝通過程中,可曾遇到阻礙?”
謝文淵想了一下,回道:“目前還算順利,隻是,我大秦疆域廣闊,雖說四十八郡,至今日理應皆已送達,然則,因為時間有限,目前僅有二十個六郡回傳消息,表示會積極籌備各項事宜。”
“至于其他二十三郡,尤其是象郡、桂林、南海、閩中、會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八郡,由于地處邊陲,消息傳遞或有延誤,恐今日方才得知此事。”
“不過,下官在文書中已再三強調此事之重要性,諒各郡郡守必不敢陰奉陽違,敷衍塞責。”
李斯歎了一口氣,腦海中又想到了顧绫雪早上說的火車,其速度可達到每個時辰行數百裡路啊!
若是各郡都鋪有一條鐵路,即便是象郡、桂林等地處邊陲,傳遞消息怕也隻需要一兩日吧,而現在,即便是快馬晝夜不停的趕路,最快也得二十個日夜才能抵達。
雖然心中理解,但李斯還是叮囑謝文淵道:“邊境諸郡不可疏忽,謝大人務必繼續督促,确保諸事能按時按規籌備妥當。”
“是,下官已派專人催促,月底恐能到達,以保萬無一失。”謝文淵也一臉凝重的說道。
李斯這才點了點頭,接着又看向了工官陳廷,詢問道:“陳大人,關于燈籠的制作事宜,進展如何?”
陳廷也忙上前一步,拱手回道:“禀李相,工室已用白棉紙制作出了大量紅燈籠,足以遍布街巷闾閻,然而……”
“帝都大學那邊正忙于制作報紙,用紙量巨大,餘下燈籠制作确實受到了一些影響,不過,據下官估算,目前制作的燈籠數量已基本能滿足需求。”
李斯聽完,略微思索了一下後,說道:“自今日起,先将燈籠分批次挂出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