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第2頁)

所有人的考核成績都已經錄入到了統一的名冊之中了,包括每個學子的名字、各項考核成績以及總成績都有詳細記錄。

“顧校長,果真僅納五千士子乎?”王绾面露惋惜之色。

此次,各郡遣送來的學子,皆為精挑細選之輩,除了寥寥數人之外,大部分學子的學識、才幹、天賦皆已越線。

時下,處處皆需人手,眼睜睜瞧着兩千餘士子被拒之門外,實屬可惜。

桌案周圍的隗狀、甘羅、張良三人也看着顧绫雪,同樣有些不忍。

都是跋山涉水,滿懷憧憬而來的學子,要說能力不足也就罷了,偏偏都是值得培養的可造之材啊。

顧绫雪歎了一口氣,無奈的對四人說道:“我又何嘗不想把人都留下來呢,但規矩不可廢。”

“而且,且不說其他,單就目前師長數量而言,教導五千學子已然任務繁重,若再增兩千餘人,實在是難以兼顧。”

“再者,教室的數量也是有限的,現有的教室安排五千學子已顯狹促,若再多出這麼多人,正常教學秩序難保。”

“還有宿舍,現有床位僅足五千人居住,若再容納兩千餘人,實難妥善安安置……”

“我們必須保證教學質量與學子們的生活條件,若強行收下這麼多人,恐适得其反。”

隗狀聽罷,也歎了口氣,說道:“誠然,規矩一旦打破,後續恐帶來更多紛擾。”

其他三人聽此也沒有再多說。

也罷,雖然帝都大學不能納之。

但鹹陽城内,且不說朝廷官辦的學堂也近竣工,就說夏無且的中醫大學,顧文星的生物醫學大學,烏氏大商的烏氏畜牧學宮,也皆已通過朝廷審核,正緊鑼密鼓籌建之中。

這些人總歸是有地方去的。

“哦對了,說到考核,今年乃首屆科舉之期吧?”她的目光緩緩掃過在座的四個人,感慨道,“在座的各位都曾是朝堂上下舉足輕重的人物,今日,我有一事欲詢諸位之意。”

哦?

四人聽此紛紛起了興趣,等待着顧绫雪的下文。

顧绫雪微微勾着嘴角,意味深長的開口問道:“論天命與人事,孰輕孰重?人才是否為國之大運?”

什麼?

天命?人事?國之大運?

王绾沉思了一下,作為秦國丞相,他參與了秦一統六國後諸多要務決策,

正因深信天命與國運之重,故,他以為始皇一統之業乃天命所歸,需有相應之号以顯其權威,故而提議始皇用“泰皇”為帝号,又主張分封皇子為王,以鞏固秦之統治,雖然這兩項提議最終都為“皇帝”與“郡縣制”所替。

王绾一邊回憶着曾經種種,一邊感慨的說道:“天命,乃是萬物之始,國運之基。人事雖重,但若無天命所歸,一切努力皆為虛妄。秦之所以能一統六國,非僅人事之功,更有天命所向。至于人才,自然是國之大運,但需有天命之認可,方能發揮其效。”

同樣作為丞相,曾與王绾共同主持統一度量衡等事宜,還在始皇帝東巡時參與議功德的隗狀,沉吟片刻,也開口說道:“天命與人事,二者不可偏廢。天命定國家興衰大勢,人事則為實現天命之手段。故,唯有順應天命,同時精進人事,國家方能長治久安。”

憑借自己的才能在年少時就成就非凡的甘羅,自身便是人才的代表,深知智慧與策略的重要性,于是說道:“天命不可恃,唯人事可為,人才乃國家強盛根本,當大力培養、招攬,以成國家大業。”

張良沉思了一下,也緩緩的開口說道:“在吾看來,天命雖神秘莫測,卻不如人事實在可靠。”

“觀曆史長河,多少王朝興替,皆因人事之得失?至于人才,必為國之大運!有人才,則政令通達,繁榮強盛,無人才,則如無源之水,難以長久。”

“諸位所言甚是精彩!”顧绫雪嘴角揚起一抹贊賞的笑意,這才開始說起她的目的,“今朝科舉在即,我一直在想,除了考核真材實料之外,是否可在内增一環節,此環節不考能力,而是考他們的運氣,即選有助于國運之人?諸位以為如何?”

不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