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逐字逐句的研讀之下,李斯也很快便了解到了這本書的編寫背景。
“劄子”中提到,熙甯年間曾有敕令讓将作監編修《營造法式》,于是,諸多能工巧匠與飽學之士開始了這項意義非凡的工作,曆時許久,直至元祐六年成書。
然而,紹聖四年,發現元祐年間所成之書存在問題,即隻是料狀,沒有變造用材制度,并且工料方面規定太寬松,缺乏防範的技術标準。
曆任将作監主簿、監丞、少監和将作監等職的李誡,表示自己考究經史群書,并讓人匠逐一講說,重新編修了《營造法式》,于元符三年内成書并送所屬看詳。
看到這些,李斯更加的疑惑了。
熙甯年間?元祐六年?作監主簿?監丞?少監?将作監?
這些稱呼……
李斯又抽出了最下面的一本
——《建築結構抗震設計》。
這本書的封面上,依舊清晰寫着編撰人的姓名,然而,卻沒有朝代的相關記載!
再看向封面的圖案,那是一種他從未見過的建築模樣,四四方方的,與大秦的建築風格完全迥異!
這些書,似乎都不是一個朝代的!
莫非是……
想到之前吃火鍋的時候,顧绫雪談論到的關乎史前文明與大滅絕之秘,李斯心中萌頓時生出一個大膽且驚人的想法。
莫非是比唐虞還要早的,史前文明遺留的産物?
越想,李斯越覺得事實便是如此,整個人都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馬車外的喧嚣都仿佛都離他遠去。
……
接下來的時間裡,顧绫雪每日下朝後,早上講課,下午則是在罐頭、磨粉機、蒸汽機、電線、望遠鏡、火槍火炮、電池幾個研制區域來回巡視,或解答疑惑,或親自上手。
期間,燃煤鍋爐的任務也結算了獎勵,喜提五千積分,餘額總計三萬積分,顧绫雪打算再過一段時間在兌換養身丹與辣椒、紅薯、西瓜那些農作物一起拿出來,畢竟,就算是最早可以種植的辣椒,也要等到一二月份,其他幾個更是需要等到五六月份才能種植。
就在這每日都行程滿滿,忙碌無比的時候,八天時間一晃而過。
漠南地區。
在經過了一個月的長途跋涉後,冒頓在内的使節團所有人終于抵達了頭曼城。
原本同行的蒙毅和扶蘇等人則是留在九原郡内,一邊籌建着學堂之事,一邊等待着接收“一些人”。
此時,已至十一月初,氣溫已經明顯下降,與南方地區相比,這裡的冬季漫長而寒冷,且晝夜溫差較大,寒風如刀割般。
冒頓等人騎在高頭大馬上,帶着貂皮帽子、穿着厚厚的羊皮襖,狐皮披肩在肩上随風舞動,卻依然難以完全阻擋那刺骨的寒意。
然而,此時冒頓的嘴角卻不自覺地上揚着,在他的懷中,靜靜的躺着一個粉色的熱水袋,那股暖洋洋的溫度透過衣服,傳遍他的全身,讓他感受到了一絲别樣的溫暖。
在他的身後,馬車一輛接着一輛,車上堆滿了各種各樣的物資,鹽茶被密封在結實的容器中,糧食被裝在大麻袋裡,堆得高高的,随着車身的晃動而微微起伏。
整支車隊就如同一條蜿蜒的長龍,在覆蓋着一層薄霜的草地上緩緩前行,路過了一個又一個穹廬。
穹廬的四周,有袅袅的炊煙升起,偶爾有幾個孩童從穹廬中跑出來,也皆穿着厚厚的羊皮襖,臉蛋被凍得紅撲撲的,好奇地張望着這支滿載而歸的車隊。
比起冒頓的冷靜,布日固等人此刻的心緒卻都已經提到了嗓子眼。
在進入頭曼城之前,冒頓就已經利用自己的親信在頭曼城内外暗中收集了不少信息,也與忠誠于他的那些人密切聯絡,并制定了詳細的行動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