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一個整個月,皇帝都沒有來過後宮。
今年入秋之後,天下實在是不太平。
先是傳來消息,說是洛陽和北直隸旁邊的幾個縣出現了蝗災。
本來馬上就要秋收了,卻因為蝗蟲忽起,讓百姓一年的勞作成了空。
雨飛蠶食千裡間,不見青苗空赤土。
百姓大餓。布糧食亦盡,大批的災民開始往南邊逃難。
這一逃,就一路逃到了兩湖地區。
但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兩湖今年鬧水災,雖說不是什麼大水災,但也死了不少人,本身就要朝廷救濟,又哪裡能容納這麼多災民呢?
災民隻能繼續往南跑。
可到了江南五府,卻又出事了。
江南不肯讓難民入城,難民竟然鬧了起來。
那麼多難民聚集在附近,擔心難民會入城作亂,也不知道是哪個官員出的主意,竟然挖開了河堤。
難民因此死了幾萬人,沉屍江面,一片慘狀。
皇帝大怒,立刻派了欽差去江南,勢必要将江南的官場整頓一番。
可欽差還沒到江南,宮裡的太後娘娘忽然就得了怪病,開始纏綿病榻。
前朝出事,後宮也出事。
民間開始有了傳言。
說今年上半年天下太平,可夏末兩湖鬧水災、入秋洛陽、北直隸鬧蝗災,太後娘娘又生病,這都是因為,今年皇上非要去泰山封禅鬧的。
皇帝好大喜功,功績比不上曆史上那些封禅的皇帝,這才惹下天災。
緊接着,前朝有言官大膽進谏,說皇上應該下罪己诏,然後效仿唐太宗,親臨鬧災的田地,吞食蝗蟲以祈求上天移災于己,保護百姓才是。
皇帝為了這件事,把那言官打了一頓闆子,可非但沒有讓進谏的人閉嘴,反而更多的言官開始罵皇帝。
皇帝是氣得夜不能寐,太極殿日日都要砸碎幾個茶盞。
所有,這一個多月,皇帝不僅沒有來後宮,就連太後病了也沒有去看一眼。
香君一聽說太後生病,立刻就想去侍疾,但每次都被攔在外面,被姑姑好言相勸給勸了回去。
這麼來回了幾次,香君也察覺到此事的蹊跷來。
香君隻能回了承香殿,把《貞觀政要》給翻出來,仔仔細細地看了唐太宗吞蝗的事情。
看完之後,香君隻覺得大臣們實在是為難咱們的皇帝。
若是皇帝真去吞了蝗,但天災又沒有結束,又要如何收場?
咱們皇帝這麼要面子,是不肯承認自己比不上唐太宗的。
而且,唐太宗那憫農之心怕是真的,咱們皇帝,恐怕沒有這般仁義,蝗蟲可是有毒的,他怎麼會願意為了災民去吞蝗……
這哪個腦子有問題的大臣提的這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