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遠道來診。視其面色暗淡如有浮塵,聲微氣弱,精神羸怯,尚未坐定,即咳吐灰痰成塊,痰中帶有血絲,舌暗淡,脈象細弱,兩寸微數。問之,自雲午後潮熱,飲食乏味,頭目昏暈,胸前隐隐作痛,曾大吐血數次,經某衛生院會診,診斷為
“肺結核”。治療1
年餘,病無好轉。思之,患者今雖年輕,但婚配太早(19
歲),腎勞過度是其主因,腎與肺關系密切,古謂
“子盜母氣”,恐非藥力所能獨及。因而向患者提出要求:有3
條禁忌,如能辦到,尚有希望,否則我不能治矣!即:嚴禁房事1
年;适當休息,不能過于體勞;不能飲酒及過食辛辣刺激之品。患者曰:“身體要緊,一定遵守。”
即拟滋腎溫肺法。處方:熟地黃15g,山茱萸6g,懷山藥15g,冬蟲夏草9g,黃芪24g,金銀花15g,酒炒黃芩9g,桔梗6g,橘紅9g,百合9g,生甘草6g,令服5
劑。
11
月13
日二診。氣色、脈象無明顯變化,唯痰微轉白色,痰中血絲減少。複用上方,加象貝母6g,再服5
劑。
11
月22
日三診。顔面稍澤,唇舌色見轉澤,六脈微見有力,精神、飲食俱見好轉,痰變稀白,血絲已不見,胸悶轉舒。改拟固肺暢氣法,佐以解毒化痰。湯藥處方:百合30g,白及9g,冬蟲夏草12g,黃芪15g,金銀花30g,桔梗3g,陳皮4.5g,乳香、沒藥(俱制)各3g,生甘草9g,連服8
劑。丸藥處方見肺痨咳嗽。連續15
年随訪,病愈未發,勞作如常。共服湯藥二十餘劑、丸藥2
料,治療不足半年即愈。
王某兒媳,27
歲。1974
年2
月初請劉某邀我往診。與劉某同往視之,尚未進患者門,即聞室内咳聲不止,頻頻吐痰,問之,即患者也。我不禁一驚,視之,患者
“頭傾視深”,目睛乏神,背偻行難,顔面、唇舌皆焦枯少華,嗽聲不止,吐痰灰黑帶血,偶爾吐出淡紅色黏液;脈象沉細微弱,數十次一止;問之,飲食少進,每日午後微熱,兩顴自感火烤狀,胸悶痛,背沉重。審慎良久,勉以滋腎溫肺法(用藥大緻同肖某初診),令服3
劑。并囑患者遵守禁忌,配合治療:一禁房事,二禁勞累,三注意預防感冒,飲食增加營養。
二診病狀無轉機。三診後病狀稍有減輕,咳嗽略少,痰色變白,面色微見澤。五診後咳嗽大減,精神明顯好轉,除仍用滋腎溫肺湯藥外,服丸藥半料(藥同王某)。經調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