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朱元璋,都沒有這般能耐啊。
朱允熥見朱元璋同意了,随即便言道:
“我的這道制度,名為‘軍機處’制度。”
是的,朱允熥所想的,就是軍機處制度。
自古以來,若幹封建王朝中,軍機處制度可以稱得上古代封建王朝的巅峰制度了,基本上沒有任何缺點。
這是清朝所出現的制度,其本質上比内閣制度,對于官員大臣限制的更死,而且基本上沒有弊端和問題。
不過,曆史上的軍機處制度僅僅适用于清朝,若是直接搬過來用在現如今明朝洪武時期,其實是有些不合适的,所以朱允熥修改了一下,在清朝軍機處制度的基礎上,将其部分問題修改,讓它适用于大明朝。
“軍機處制度?”
朱元璋疑惑道。
大臣們也紛紛将目光投向朱允炆,感到好奇。
何為軍機處制度?
朱允熥掃視着文武百官,然後緩聲道:
“我直接講軍機處制度的具體運行模式吧。”
“首先,設‘禦前參軍事’,由天子從五軍都督府、兵部、錦衣衛中選三至五名大臣組成,專議緊急軍務;這些官員與現有機構仍然存在着關系,五軍都督府仍掌調兵權,兵部掌軍政,‘參軍事’僅提供決策建議,無執行權。”
“運作模式分為兩種。”
“少則兩百件,多則四五百件。
又缺乏專業化決策輔助機構,僅依賴翰林學士提供文書服務。
這種情況下,真的直接把清朝時期的軍機處制度搬來,問題是很大的。
直接移植軍機處到現在的話,首先問題就是時代條件不成熟,軍事需求方面也不足,不足以支撐此制度的延續,洪武時期主要威脅是倭寇、北元,他們規模有限,無需專設軍機機構,再加上軍機處制度有着一定的技術限制,清朝軍機處依賴‘密折制度’實現信息直達,而洪武時期驿傳系統尚無法支持實時軍情傳遞。
皇爺爺朱元璋悠又是一個敏感的君王,朱元璋極度忌憚權臣,軍機大臣雖無名義權力,但實際易形成‘隐形丞相’,因此這軍機處制度必須要修改一下,不然的話就算其很适合大明朝,估計也不好被使用的。
随着朱允熥把軍機處制度拿出來後,不少文官們臉色頓了又頓。
能參加朝會的,最差最差也是五品官員,個個都讀過不少書,也沒有幾個蠢人。
他們聽完朱允熥對于軍機處制度的描述後,立刻清楚這制度看起來比内閣制度确實強了不少。
沒想到。
朱允熥真的能拿出來比内閣制度更強的制度。
他到底是怎麼想出來的?
“你這制度,我怎麼覺得用處并不是很大?”
“還不如我的内閣制度呢”
文官們能看出來,軍機處制度比内閣制度強。
可朱允炆卻看不出來,他滿肚子火氣,本來就看朱允熥不順眼,現在聽着朱允熥嘟囔了半天,說着這什麼軍機處制度,下意識的就反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