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隻感到徹骨的寒冷,他怎麼可能敢。
誣陷都不敢,更何況直接說了。
同時,他想過姚廣孝的方法可能會很陰毒,但這也太陰毒了。
若是父皇真的認定,是二哥秦王朱慡設計害死的大哥太子朱标。
那麼,二哥是不會落得什麼好下場的。
自己,難道真的要這麼做嗎?
為了皇位,殘害自己的兄弟?
心中思索間,卻見姚廣孝再次道:
“同時,還可以拿此事,誣陷朱允炆。”
姚廣孝眼眸放光,很顯然又有了計謀。
他緩緩開口:“太子殿下,是為了遷都之事,才前往陝西西安之地巡查,最終感染風寒的。”
“殿下可以想想,這遷都之事,對于文官集體而言,代表着什麼?”
朱棣不禁深思起來。
遷都之事,對于文官而言,并非是好事。
明朝文官的核心群體,基本上是少量的淮西文人,大量的浙東文人,以及江南世家組成。
若遷都西安真的成功的話,那必然會削弱整個文官集體的影響力。
南京到西安,可是有着将近兩千裡啊,不說别的,就單獨說這科舉之事,江南士子若想前往京城中科考的話,這遙遠的路途就能勸退一大半人,最終也會導緻大量的士子從西北、中原衍生,而江南士子占據朝廷中的數量,也會漸漸減少。
同時,明朝建國已經二十五年了,京城始終在南京。
這也代表着,大量的世家在這裡已經徹底紮根下來了,他們的田産、漕運、商鋪已經徹底定型,若是遷都到西安的話,這些都将失去意義,慢慢的沒有任何價值。
特别是漕運方面。
西安若是定為都城的話,因其處于内陸之地,漕運和西安根本無關,這就代表着大量世家家族中關于漕運的産業,會與其失去聯系。
這也代表着新的權力圈形成,陝西、山西、河南籍官員因‘近水樓台’更易獲皇帝召見。
比如可能會出現,山西籍的晉商集團可能通過資助邊軍糧饷滲透官僚系統;關中士族,如西安府、鳳翔府憑借地緣優勢壟斷六部要職。
遷都到西安的話,整個朝廷的行政運作模式也會發生改變,官僚機構将會重組,六部職能也會被調整。
戶部方面,需重構财政體系,減少對江南賦稅的依賴,轉向西北屯田、茶馬貿易;兵部這邊,地位将會上升,因西安靠近北元前線,軍事優先政策将擠壓文官話語權。
而翰林院将徹底衰落。
南京翰林院或淪為閑職,西安新設的翰林機構可能由務實派主導。
文官集體谏議的‘廷推’‘廷議’制度或因地理分散而名存實亡,決策權進一步集中至皇帝。
總的而言。
遷都到西安,對于現如今的文官集體來說,沒有任何好處,全部都是壞處!
“殿下應該知曉,遷都對于文官集體的害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