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熥坐于案頭,心中思緒湧動。
他已經檢查的差不多了。
鷹船确實存在着不少的缺陷。
首先就是結構設計問題,鷹船的抗風浪性太差了,其船體過窄,長寬比達五比翼,也就是十五丈長,僅三丈寬,這若是遇到四級大風,頃刻間就會颠覆。
然後就是幹舷過低,船舷距水面僅兩尺,這換做後世的‘米’為計量單位的話,隻有06米,太容易被浪湧灌入艙内了。
《南船紀·覆舟錄》中,就記載過,大明朝的鷹船多次遇到這種情況,在佳士得過程中有大量海水亦或者湖水湧入到船中,使得鷹船漸漸沉沒。
還有就是防護薄弱環節的問題,鷹船的盾闆鉸鍊易損,升降式盾闆的鐵制轉軸常被鏽蝕,洪武二十三年就有過記錄,七艘因卡死盾闆被火攻焚毀。
沖角結構缺陷,也是一個大問題,多次撞擊後龍骨與沖角連接處開裂。
除此之外,就是武器系統的短闆了。
這是目前最大的問題,也是需要改進的地方,畢竟這是‘戰’船,火力不足怎麼能行?還有半個月後可是要和朱允炆、朱棡所制造的戰船對轟,必須提升火力!
現在的鷹船,火力持續性嚴重不足,其前裝火器局限,碗口铳需一炷香的時間冷卻和清膛,連續射擊三次就将報廢,這能用來幹啥?
再加上彈藥儲備少,标準配給僅二十發火毬、五十支火箭,這導緻根本難以支撐長時間海戰。
射程與精度缺陷也需要改造,目前鷹船的有效射程太短了,佛郎機炮最大射程一百五十步,但散布面達十丈,又無瞄準機構,火铳固定于船首,僅能直線射擊,無法調整俯仰角。
這最終導緻,大明朝在使用鷹船的情況下,戰術運用方面會很局限,隻能依賴特定戰場環境,譬如内河專用。
在長江、太湖等平靜水域表現良好,但入海後适航性驟降。
洪武五年征倭時,六艘鷹船未戰自沉。
沖角戰術也更加風險,一旦突入敵陣未能撞沉目标,自身因轉向笨拙,易遭合圍。
在朱允熥看來,鷹船還有個緻命點,那就是缺乏撤退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