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量也是個問題。”
朱允熥拿起面前的連發火铳,眉頭不緊皺起。
“就是因為承受連續射擊沖擊,所以目前大明的連發铳不斷的加厚管壁,導緻全重達到八斤以上。”
朱允熥能感覺出來手中的連發火铳重量。
估計得有個八九斤。
看起來似乎沒什麼影響,畢竟打仗的人拿點重量沉的東西怎麼了?可要知道,士兵長時間攜行這種八九斤的重物,作戰是非常吃力的。
而一旦攻打鞑靼和瓦剌的話,問題更加嚴重,因為這種漠北草原地帶,環境更加惡劣,陰雨天氣時火門容易受潮,塞外風沙常堵塞機括,這些都會造成大規模啞火。
思索間。
朱允熥倒是也清楚,該怎麼改良了。
現在連發火铳的弊端很突出,最明顯的就是裝填速度過慢,連發火铳需逐個裝填火藥和彈丸,三輪射擊後需徹底清理铳管,耗時長達二十息,騎兵沖鋒時難以應對。
想了想,朱允熥準備采用預裝彈巢。
也就是将火藥和彈丸封裝在可拆卸的金屬或竹筒内,戰鬥時直接更換彈巢,省去現場裝藥步驟。
這樣做的話,優勢也是很明顯的,裝填時間最快能縮短至五息,而士兵也可快速連續射擊,火力密度提升三倍。
另外一個顯著問題,就是連發火铳的铳管易過熱變形,連發火铳若是連續射擊三輪後,铳管基本上就會因為高溫膨脹導緻錯位,啞火率高達四成,甚至炸膛。
這方面改進,倒是困難了不少,但也不是沒有辦法,比如在铳管外加裝散熱鳍片,并包裹濕麻布降溫;然後采用精鋼加固連接部位,防止變形。
最終,新型的铳管可承受五輪連續射擊,啞火率降至一成,安全性大幅提高。
當然,僅僅解決這兩個問題,很顯然是不夠的,連發火铳的射擊精度也很差,其多管铳的铳管難以對齊,彈丸散布範圍超過五尺,五十步外命中率不足一成。
“倒是可以使用統一铳管口徑的方法,然後加裝一個簡易照門,用直線校準工藝确保多管平行。”
想到這裡,朱允熥忽然皺眉,這樣做能行麼?
但現在似乎,也沒有更好的辦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