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第1頁)

這樣才能彰顯出大明朝的強大和威嚴。

二,大明朝采取的是對周圍國家友好的策略,那就是敵不犯我,我不犯人。

這其中是有着諸多原因的,洪武五年大明朝展開對北元的最終之戰,也就是嶺北之戰,可這一戰徐達所統率的大軍卻戰敗,使得整個大明朝元氣大傷,從這之後朱元璋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再提出過攻打異族了。

這一戰,确實是大明的陰影,那王保保的軍事能力堪稱不世出的妖孽。

再加上,國雖大,好戰必亡。

整個中原皆已經收服,朱元璋自然不想再繼續攻打周圍國家了。

哪怕借鑒曆史,朱元璋也能很清楚的看到這一點,秦朝那般強大,統一後無休止的發動戰争,攻打匈奴、嶺南、百越,最終拖垮了整個大秦;隋朝乃是盛世,隋炀帝楊廣卻屢次征召高句麗,最終也使得強大的大隋王朝煙消雲散。

可反觀漢朝和唐朝呢?

西漢初期,漢高祖劉邦面對強大的異族匈奴,采取隐忍決策,不再屢次主動出擊。

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面對強大的異族突厥,也采取隐忍決策。

最終,兩漢國祚将近四百餘年,大唐國祚近三百餘年。

孰好孰壞?這誰看不清楚?而大明朝又遭遇嶺北之戰中這等大敗,他自然不會再想着主動攻打周圍國家了。

再加上朱元璋畢竟是百姓出身,其實骨子裡是有一種小農思想的,他想的是好好的守護住自己的這一畝三分地就足夠了,那自然而然也就沒有必要攻打周圍國家了。

最終,使得大明朝采取友好政策,因為倭國此來請求賜下戰船制造技術,大明朝自然而然也需要賜下了。

實際上,這種情況在整個中原王朝的曆史上屢見不鮮,周圍的小型國家紛紛趕赴中原,求取各種技術,而中原王朝也沒有摳摳搜搜的。

“若是說,最終我的戰船能夠擊潰朱允炆、朱棡的戰船,那麼就代表着此次大明朝賜給倭國的戰船,應該就是由我來負責了。”

“那勢必,需要好好的在戰船之上,動動手腳。”

這麼說吧。

若是站在大明朝的角度,大明朝和倭國沒有任何恩怨,自然不需要如此;可朱允熥确實知道倭國這方水土,是養育不出來什麼好東西的,若是他未來繼位,勢必要把這倭國給覆滅了。

那怎麼可能不做手腳?

不說其他的,倭國若是不給他們清掃幹淨了,那沿海地區時常出現的倭寇,就是個大麻煩啊,經常侵擾百姓們,雖然這些倭寇并非是倭國官方培養的,因此大明朝無法對倭國問責,但這些倭國是不是倭國人吧?那麼理所應當,隻要把倭國給徹底覆滅了,起碼倭寇這一因素能徹底消失。

“不管怎麼說,此次我必當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