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你侃侃而談,應該記得‘千裡無雞鳴’的景象吧。”
朱棣想到那一幕就揪心,他雖年紀小,但早早随父親征,見過各個地方的底層。
于是回複道:“那是自然。”
餘閑繼續說:
“促使前元滅亡的天災,便是旱災、蝗災、大寒接連襲擊。”
“災害所經之地,莊家無存,田地荒廢,更有掘墓食屍者以求活命。”
“你沒感覺,這些年天大寒時日越發早麼?”
“百姓吃飽飯穿暖衣,才幾年光景,大明可曾有儲備,度過可能的天災?”
“隻顧着與鞑子鬥,就把真正的敵人給忘了!”
聽到這裡,朱棣也是感慨萬分,要是有吃不盡的糧食就好了。
聽說南方有些地區的稻谷可一年兩熟,甚至是一年三熟。
朱棣希望稻谷長得再大一點,再高一點;最好呢,能在稻谷下乘涼。
到那時候,别說喂飽百姓,行軍糧草也不用愁了。
朱棣胸有成竹地說:
“學生懂了,想要江山穩固,全憑三樣東西。”
“有糧,有地,有人!”
餘閑似笑非笑,“那是老三樣了。”
朱棣疑惑地說:“還有别的三樣?”
他挺起胸膛,打算開始論一番。
但餘閑完全不給機會,直接戳破了中原朝廷變更的弊病。
受制于時代背景,要想讓對方看到時代局限,等于要他編造出從未見過、聽過、感受過的東西。
“好,就算你有糧,有地,有人,能打破天災的循環?”
“眼光放長遠一點,天下英雄如過江之鲫,有這三樣的何止朱家。”
朱棣詫異的問:“還有比鞑子更能霍霍的族民?”
餘閑看對面就像看一個孩子。
“連稚子都知道,野草生生不息!”
“這片土地上,打來打去都是這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