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第1頁)

“明明隻要取消宵禁制度,以工代赈就可以使大明的經濟活過來,這是多好的生财之道呀,可偏偏不願意。”

“大力弘揚華夏文化,将本就崇拜漢人的異族給吸引到大明來,就能慢慢使經濟得到快速發展!”

“還能使本就被稅務壓的喘不過氣來的百姓多一條生錢之道!他們的日子就會越過越好!”

“可惜了,陛下是看不到的。”

朱棣隻恨自己的腦子記不全餘先生所說的每一個字!

但是他還是準确的抓到了餘先生所說的一個新詞,這是他之前沒有聽到的。

“餘先生,您說的這個以工代赈是什麼意思?”

“而且問題的産生就單單隻是一個宵禁嗎?我覺得它的影響也不至于這麼大吧”

“您說的我都有點迷糊了。”

在提問的時候,朱棣也不忘了損自己老爹一把,“不過餘先生您也别生氣,當今陛下出問題出錯也不是一次兩次了。”

“咱們隻要等到太子繼位就好了,到時候以太子的寬厚仁德,咱們的變法改革,定然會被看見并實施的。”

朱标:“”我可真是謝謝你了弟弟。

朱元璋:“”這小兔崽子!

說了一大堆,朱棣不忘了重新回到最開始的那個問題,“所以啥叫以工代赈呀?”

餘閑打了個哈欠,“以工代赈,倒也不是什麼新鮮名詞,實際上早在春秋戰國那時候就有人使用了。”

“簡單來說就是國家給百姓們提供一些可以謀生的職位,讓百姓們賺到更多的錢。”

“将資源和經濟交叉互動起來,讓那些交不起稅銀活不下去的百姓們用自己的力氣來換取報酬,而不是苦哈哈的艱難度日。”

朱棣不明白,“您又不是不知道大明現在沒錢,朝廷就算是能發錢又能發多少呢?不過是杯水車薪罷了。”

“我覺得也解決不了什麼問題。”

餘閑知道他的疑惑,這是很多未采用以工代赈朝廷的大多數想法,也是他們取消這種制度的原因。

就是他們覺得朝廷也沒多少錢,給老百姓發也隻是聊勝于無,沒什麼意義。

“我這麼跟你說吧,在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就曾發生過饑荒。”

“春秋戰國時期的國家太多了,你或許不記得這麼一件小事。”

“在當時作為上大夫的晏子曾勸說齊景公,讓他開放糧食救助百姓,但是齊景公沒同意,因為誰都不知道這饑荒會持續多久,若是單純以國庫的糧食放下去的話,恐怕要不了?多久,齊國上下都得跟着玩完。”

“當然了,齊景公或許沒這麼深謀遠慮,他純粹是不想開倉放糧。”

“而晏子知曉齊景公正準備建造一座宮殿,便想了一個兩全其美的好辦法!”

“那便是用高薪來聘用那些災民們,并故意将原本不算大的宮殿擴大了規模!”

“不僅擴大規模,而且還磨工期!将本來半年一年能建造好的宮殿硬生生是拖了三年,成功幫助那些災民熬過了饑荒。”

“雖說這宮殿修好之後多花了一倍的錢,但是卻也屬于一舉多得,以工代赈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