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隊長,還有各位鄉親。”
王亮的聲音清晰地傳開。
“咱們這施肥,不能瞎撒。”
“不同的地塊,土裡的‘油水’不一樣,種的東西也不一樣,需要的‘飯量’自然也不同。”
他指着靠近山腳的一片地。
“比如這片,打算種土豆的,底肥最要緊!”
“土豆喜鉀喜磷,這地裡鉀還行,磷得補。”
“每畝地,我看至少得撒下去三十斤那種灰白色的磷肥,再加二十斤草木灰樣的鉀肥!”
“氮肥少來點,十斤白粒子的就夠了,多了容易隻長秧子不長塊莖,還愛得病。”
他又指向另一片稍微平緩些的地塊。
“那邊準備種谷子的,谷子耐瘠,不能像種苞米那樣傻喂氮肥,不然容易倒伏。”
“每畝地,十五斤白粒子的氮肥打底,磷肥和鉀肥也得跟上,各來十斤就行。”
“谷子不喜歡太‘油’的地,這點肥足夠它紮根抽穗了。”
王亮報出的數字具體到了斤兩,聽得在場的社員們面面相觑。
往年施肥,都是把化肥往地裡一撒,估摸着差不多就行,哪有精确到一畝地多少斤的。
一個老農忍不住撓了撓頭。
“這一畝地多少斤,算得這麼清?”
“以前不都是大夥兒分了,各撒各的,憑感覺嘛。”
旁邊立刻有人接話。
“你懂啥?王知青的叔叔可是四九城農業大學的教授!專門研究這個的!”
“人家是文化人,懂科學種田!算得清才能打得多!”
“就是,聽王知青的準沒錯!咱們以前瞎撒,産量也就那樣!”
“對對,按王知青說的來!這回試試科學的法子!”
大家想起王亮之前馴牛、育苗的神奇表現,再加上“教授叔叔”這個光環加持,心裡的疑慮很快就打消了。
反正以前也是憑感覺瞎弄,現在有“專家”指導,說不定真能多打糧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