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十四年春,正在南方作戰的鄭氏軍隊,連同尚可喜和耿精忠總共56萬的大軍,經過長達半年的激戰後,終于踏過了長江天塹。
而此時的吳三桂大軍,已經完全攻占了湖北省首府武昌府,正彙合起十八萬的大軍,全力攻打長江對岸的漢口府。
吳三桂大軍在攻打湖廣二省的過程中,消耗了大量的錢糧物資和兵力。
在原本曆史上,康熙在三十八年時還曾說過這句話:“湖廣熟,天下足!”
在明代中期以後,蘇南浙北地區手工業商品生産與城鎮發展,買糧者增多。
洞庭湖南北和四川等地糧食生産發展較快,谷米沿水路集中于漢口、嶽陽、長沙等城市。
當時的清政府從這裡調運糧食,商人也從這裡采購糧食,運至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陝西、河南、山東、河北等缺糧地區。
其中以運銷到江、浙地區的最多。
于是,在長江中下遊形成漢口、九江、蕪湖、蘇州等地著名米市。
而現在,湖南省和湖北省的一半都已經被吳三桂軍占領,康熙此刻正在調動國内的大部分兵力對抗吳三桂的兵鋒。
吳三桂從雲南起家,打到武昌後,一路招兵買馬,最高兵力曾達到60多萬人的程度。
也不怪吳三桂能招到兵員,他每到一處,便大肆宣傳當年清廷對漢人的壓迫和殺戮,一直在宣傳“恢複漢家河山”的口号。
漢人百姓自然也不喜歡自己腦袋後面留一個豬尾巴,且此時的漢人百姓生活條件也的确很困苦,所以吳三桂才能聚集起龐大的隊伍來跟清兵對抗。
但是這群新招收上來的士兵,由于訓練不足,且沒有制式武器,好多士兵在上戰場後,隻能拿着木棍、糞叉、鋤頭之類的工具跟清兵去拼命。
所以等打下武昌府的時候,吳三桂目前麾下的士兵已經不足二十萬了。
此時的清廷,大約有二十萬的八旗軍,而此時跟三藩作戰的士兵絕大部分都是綠營兵,總兵力大約四十萬左右。
就在南方打的如火如荼之際,漠南蒙古察哈爾部又發生了叛亂。
公元1675年(康熙十四年)蒙古察哈爾部居民由于戰亂,人心混亂,當代的察哈爾王——林丹汗之孫布爾尼認為脫離清朝的時機已到,遂舉兵反清。
這一次叛亂史稱——布爾尼之變!
當消息傳到紫禁城的時候,今年剛剛21歲的康熙隻感覺腦子都快要炸了。
“諸位愛卿,現在京師的八旗官兵幾乎盡數派往了南方,已經無兵可派往漠南蒙古,不知道諸位卿家有誰能解漠南蒙古之叛亂?”
康熙帝在朝會上,詢問下面大臣們的意見。
而平時在朝會上高談闊論的那些大臣們,此時就像是被捏住了脖子的鴨子,一個個全都不吱聲了。
康熙帝看着下面那群大臣的樣子,隻感覺一股沖天怒火直沖天靈蓋。
“朕看你們一個個平時不都是高談闊論的很能說嘛,怎麼今天全啞巴了,啊!”
康熙帝的怒火,讓下面這群大臣們吓得一個哆嗦。
此時的康熙帝,雖然還沒有除掉鳌拜,但是他畢竟還是有些手腕的皇帝。
目前朝堂上除了那幾個跟鳌拜走得近的大臣,其他大臣基本上都不敢在他面前炸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