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面帶期待,目光炯炯,顯然對今日的交流會抱有極大期望。
有的則神色凝重,眉頭微鎖,似乎在思索着什麼高深的學問。
不多時,一位留着山羊胡,面容清瘦的院監走上了講台。
他清了清嗓子,聲音洪亮地宣布:“諸位同道,今日文山書院學子交流會,正式開始!”
話音落下,堂内短暫的喧嘩之後,迅速安靜下來。
随後,幾位年輕的學子相繼登台。
他們或引經據典,闡述自己對某段經義的獨到見解。
或暢談讀書感悟,分享治學心得。
氣氛倒也漸漸熱烈起來。
陳平川聽得津津有味。
雖然其中一些觀點,在他這個擁有後世靈魂的人聽來,未免顯得有些迂腐,甚至可笑。
但古人那種對待學問一絲不苟的認真勁頭,以及對聖賢經典的虔誠,卻讓他心中不禁生出幾分敬意。
古人并不愚蠢。
很多時候,隻是受限于時代背景和科技水平的局限性,才使得後人覺得他們某些想法“笨拙”。
若易地而處,古人的智慧,絕不遜于現代人分毫。
相較于陳平川的專注,張金寶則顯得有些百無聊賴。
他畢竟年紀小,對這些枯燥的學問之談實在提不起多少興趣。
小動作便多了起來,一會兒摳摳手指,一會兒偷偷看看窗外掠過的飛鳥。
就在此時,講堂一側,一位身着暗紫色綢緞衣衫的中年文士,緩緩站起身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