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番話說出來,不疾不徐。
既點出了最通常的解釋,又添上了一層更深邃的理解。
最後那個淺顯易懂的比喻,更是将道理闡釋得淋漓盡緻。
吳子虛的眉毛猛地一挑。
他沒想到,這看似乳臭未幹的小書童,竟能答得如此有模有樣!
他心中的輕視略減,但更多的是惱怒。
“哦?小小年紀,倒也真有些自己的想法。”他皮笑肉不笑地說道。
“那我再問你,朝廷興修水利,安撫流民,此乃國之大事。若讓你這小娃娃來看,當以何為先?”
這個問題,已然隐隐涉及一些淺顯的策論思路了。
尋常蒙童,此刻怕是連問題都聽不明白,更遑論回答。
吳子虛眼中閃過一絲陰險,等着看陳平川出糗。
陳平川略一思索,從容不迫地答道:“小子以為,當以‘民心’為先。”
“水利之要,在于澤被萬民,使其安居樂業;流民之安,在于使其心安,重拾生計。”
“若失了民心,縱有再好的良法美政,亦不過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難以長久。”
“便如我等讀書,若無一顆真正的向學之心,縱然有名師在前指點,有聖賢經典在側,恐怕亦是枉費心力,難有所成。”
他這話,将國家大事巧妙地引到了讀書向學之上。
既精準地回答了問題,又暗合了此地文山書院交流學問的氣氛。
最後一句,更是若有若無地捧了一下在場各位自诩的“名師”和他們所尊崇的“經典”。
堂中不少人聽了,都紛紛微微颔首,目露贊許。
這孩子言語雖稚嫩,但所闡述的道理,卻着實不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