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柳樹村,乃至縣城,還真沒有多少,屈指可數。
一萬塊在當時人們的心中,是個天文數字。
甚至不少人認為,家裡要是有一萬的話,這輩子啥也不用幹,足夠躺平,活到老了。
“少吹牛了”
李婉柔假意嗔怪的白了一眼餘天,心裡卻是充滿了希望。
不管能不能做到,起碼餘天現在有了奮鬥的目标。
有目标就是好的,改變就是好事。
吃罷飯,餘天又打包了一份溜肉段,準備給三哥帶回去。
三哥是個老實人,沒有任何壞心思,在村裡人緣很不錯。
過幾天水田收割的時候,餘天打算讓他撺掇撺掇,把地裡的黃鳝一起收購過來。
買單結賬,花了三塊多。
到了供銷社後,餘天又買了兩個燈泡,和一些日用品。
算算賬,手裡還有二十多一點。
明天收購雞蛋,應該夠了。
回到家時,天也黑了。
餘天先去三哥家,送了溜肉段。
闆車就先不還了,反正三哥最近也不用。
餘天琢磨,應該弄個自行車,加快來回往返縣城的速度,多節省下一些時間。
自行車在八十年代算得上稀有産物,價格昂貴。
一輛永久牌的自行車,售價在150元左右,相當于工人大半年的工資。
當時衡量一個家庭是否富裕,還有個标準,叫三轉一響。
分别是自行車,手表,縫紉機,和收音機。
尤其是自行車,更能直觀的表現出家庭的優越程度。
柳樹村,隻有村長王大發家裡有一輛破舊的自行車,這還是當年他作為積極分子,獲得縣裡表彰,縣長親自送給他的。
雖說是二手貨,但賣到黑市,也能值個百八十塊。
“餘天,這就見外了吧?哦對了,剛才還有幾個人去你家,想賣雞蛋,你遇見沒?”
三哥接過餘天遞來的溜肉段,哈喇子直淌。
下午的時候,他和三嫂打賭,說這次餘天進城,回來的時候,肯定會給自家帶些好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