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黃鳝還遠遠不夠。
一天賺二十五,雖然聽起來不少,但對餘天來說,這隻能算是小錢。
他真正想做的,還是在城市間倒買倒賣。
利用信息差,賺取更大的利潤。
等攢夠一定資金後,再擴建商業。
八十年代通信很不發達。
别說互聯網,連打電話都算奢侈的事兒。
信息差就是商機。
隻要買到好貨,再倒騰回省城,賺錢也就沒那麼困難了。
餘天現在手裡有将近一百塊。
他準備再攢攢,等湊到五百左右,便坐火車,出發去義城。
義城距離春城兩千多公裡。
雖處于同一年代,但各自的發展,卻是天壤之别。
八十年代的義城,從來不缺少傳奇故事。
從最初的雞毛換糖,到21世紀成為世界的義城,隻不過用了四十年的光景。
随着改革開放。
義城更是做出了一個堪稱‘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舉動。
政府專門在義湖附近,開辟出一片新場地,作為小商品交易市場。
這也是第一代義城小商品交易市場的雛形。
尤其令人振奮的是。
義城更是開通了公告:允許農民經商,允許長途販賣,更允許多渠道競争。
如此一來。
之前那些挑着擔子流竄在街巷裡小商人,便不用再東躲西藏,可以光明正大的在市場裡進行交易了。
“你準備去哪兒?”
李婉柔聽餘天要出遠門,趕緊問了句。
“義城,你還記得之前省城賣襪子的攤販嗎?我準備去義城批發一些好商品,回來讓他幫着售賣。”
餘天擡頭看着棚頂,想着未來的日子。
“義城我倒是聽過,太遠了吧?你對那兒了解嗎?那裡有咱們這兒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