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婉柔特别用了‘咱們’。
這是把她自己和梅姐,比喻成了一類人。
别小瞧這種簡單的話術。
用對了場景,其中的力量,可是不容小觑的。
果不其然。
幾番對話下來,梅姐和李婉柔的關系又近了好幾分。
談了不過十分鐘,兩人便簽訂了協議。
八十年代買賣房産并不像21世紀那樣複雜。
甚至一紙協議,也能作為‘買賣合同’,具有法律效益。
一個小時後。
李婉柔已經把手續和鑰匙拿到了手裡。
這個二層小樓,從此便正式成為了她和餘天的固有資産。
梅姐很麻利,雇了些人,組織搬家。
她早就準備離開這兒,之前陸陸續續的已經搬走了不少東西,所以搬起家來,速度很快。
破舊沙發之類的,她都留了下來。
同時留下的,還有遠超李婉柔多給的一百塊錢的附送品。
人與人交往。
看重的就是感覺。
錢嘛,有的時候,還真算不上太重要的事兒。
兩人聊的特别好。
李婉柔還得知,梅姐叫趙紅梅,這次遠行,是要去京城。
趙紅梅的老公和人合夥做買賣,在京城發展得不錯。
這次她也要賣掉房産,追随而去,可能以後都不會再回來了。
分别之前,梅姐留下了她的聯系地址。
隻說以後李婉柔有機會去京城的話,可以找她再聚聚。
不管是不是客套的話兒,心意是到了。
搬完家後,李婉柔按照和餘天的約定,先去餘爽家等着去了。
另一邊。
餘天幾乎跑出半個縣城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