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9章(第1頁)

鞭和锏,在中國十八般兵器之中同屬短兵類,它們專為破甲而生,是應對重甲敵手的利器,并且是龍華國獨有的打擊兵器。

這兩者的共同之處頗多,都與劍的長度相近,配備有柄和锷,且主要攻擊方式皆為劈砸。

在龍華國的古代冷兵器體系中,鞭和锏各自獨具特點。

先說鞭,其外形特點是分節,每節之間的橫棱邊極具殺傷力,通常由十三節組成,略長于锏,整體形狀恰似一根鐵制的小寶塔或者小竹棒。

在鍛造過程中,工匠們會特意在金屬棍的表面打造出一些疙瘩,這些疙瘩就被稱為“節”。

并且,鞭相較于锏更加厚重,頂端還帶有一個小小的尖頭,這尖頭的作用在于增加攻擊時的重量和破壞力。

再将目光轉向锏,它的模樣仿若一根多面體的長鐵棍,說白了就是将圓形的鐵棍精心打造成多邊形狀,棱邊中間帶有凹槽,遠看就像是拉長了的楊桃。

外形多為方形,有四棱之多,沒有尖銳的頭部,重量也比鞭要輕上一些。

盡管鞭與锏在外形上大同小異,可這兩種猶如“表兄弟”般的兵器均為短兵鈍器,憑借強大的力量制敵,堅硬無比且都沒有鋒刃。

在古代,它們都是那些骁勇善戰、武力超群的将軍在單打獨鬥時才會使用的兵器。

曆史上諸多名将都以鞭或锏作為趁手武器,比如古唐初期威名赫赫的一代名将秦瓊,他的武器便是一對瓦面金锏;

還有與秦瓊将軍同一時期同樣戰功卓著的名将尉遲恭,他的武器則是一對水磨竹節鋼鞭。

這兩件兵器皆為鈍兵器,憑借的是勢大力沉的招式來克敵制勝,對使用者的要求極為嚴苛。

使用這類兵器,要求使用者不僅體格必須健碩如牛,更要常年潛心習武,具備深厚的力量根基。

否則,這般兵刃于使用者而言,就如同沉重的枷鎖,不過是徒增累贅罷了。

僅僅掄動幾下,體力便會如流水般消耗殆盡,更别想發揮出它真正的威力。

所幸猛犸王這種擁有象族血統的獸化人,天生便擁有着令人驚歎的神力,其力量之巨,甚至超過了諸多修煉内功的武者。

對于他來說,使用鞭锏相較闊劍不僅更為順手,而且更為契合自身的優勢。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面對龜族獸化人,或是那些修煉防禦類功法的對手時,鞭锏更是能發揮出意想不到的奇效。

因為這類攻擊角度刁鑽、力量剛猛,一般的兵刃很難與之抗衡,那些追求銳利的兵器更是不敢輕易與之硬拼。

猛犸王手中這對似鞭非鞭、似锏又非锏的兵器,巧妙地融合了鞭與锏各自的特點,将二者的優點集于一身。

因此,重明便形象地稱其為“鞭锏”。

猛犸王手中那對紫金鞭锏,一瞧便知乃是出自冷兵器大師之手的絕世之作。

那選用之材料何等精貴,每一處細節都透着尊貴與奢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