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數日光景。
鐵林堡便已招募了五百戰兵、五百輔兵。
登記在冊的勞工更是多達千餘人。
整座戍堡内外人聲鼎沸,呈現出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
戰兵們被嚴格編為十人一旗,五旗一隊。
每日天剛蒙蒙亮,便能聽見校場上傳來整齊的腳步聲與号令聲。
正副兩名總旗官手持令旗,在隊列間來回巡視,不時糾正新兵們的動作。
那些剛從田間地頭征召來的莊稼漢,此刻正笨拙地學着握刀持盾的架勢。
輔兵們則跟着經驗豐富的老輔兵,分散在各個工地指揮勞工幹活。
北面谷地裡的雜草已被鏟除殆盡,土地被夯得平整結實。
一排排臨時搭建的窩棚正在拔地而起。
這些窩棚雖簡陋,卻排列得整整齊齊,每排之間都留出了足夠的通道。
更遠處,整座谷地被規劃成幾個清晰的區域:
東面是整齊劃一的居住區,西面是熱火朝天的工坊區,南面是儲備糧草的倉廪區。
靠近北面谷口的最大一片區域,則是校場、兵舍和兵庫的範圍。
雖然處處都是一片忙亂,卻能看出其中暗藏的章法。
每條道路都被清理出來,每個區域都用石灰劃出了明顯的界線。
就連臨時搭建的茅廁,也都按照規矩建在下風口處。
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央校場旁新立起的旗杆,上面那面繡着斧頭的戰旗在風中獵獵作響。
旗杆下站着幾名文書,正忙着登記新到的人員與物資。
雖然場面依舊嘈雜,但已經能看出幾分軍營應有的肅整氣象。
随着兵部的指令下達,各衛所的三棱箭訂單如雪片般飛來。
有了前面的流水作業實踐,林川再次對生産工藝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他将箭簇的制作工序再度拆解,分成選料、鍛坯、開刃、淬火、打磨五個環節,每個環節由專人負責。原本需要學徒幾個月才能掌握的技藝,如今被拆解成簡單易學的标準化操作。
工坊内,匠人們排成長龍。
鐵坯在衆人手中流轉,最後出來的成品竟比之前還要精良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