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第1頁)

衆人三言兩語吵吵嚷嚷,人群中宋志明端坐在一旁,嘴角噙着一抹淡淡的微笑,不為所動。

就在宋青等人以為宋志明别無他法,正要出言大加諷刺時,宋志明猛地将茶杯放在了桌案上。

一時間,他們隻見到宋志明緩緩起身,雙手背在身後,一字一句道:“依我而言,聖人之言各有其道。”

聽罷此話,有人拂袖嗤笑道:“我還以為憋了這麼久能憋出什麼,原來是個空無主見隻會奉承前人的蠢貨!”

賊眉鼠眼的瘦子努嘴稱是,隻言宋志明果然不通書墨,不懂文理。

此話一出,人群中對于宋志明的反對聲更大了,更是有人大呼“大周王朝今後要是落在這等人手中,大廈将傾矣。”

先前還為宋志明說話的幾人也略有猶疑,皺着眉沒有開口,隻一味地歎氣。

宋青一副幸災樂禍的模樣,不停在一旁煽風點火。

蘇應淮則是手拿折扇,歪嘴輕笑,一副翩翩佳公子的做派。

他沒有加入嘲笑宋青的行列裡,隻是一味揚起自己高傲的頭顱。

“看來這個蘇家小公子是被人當搶使了啊?”

宋志明如是作想。

衆人的反應被宋志明一一看在眼裡。

他抿唇微笑,是别有用心的豺狼虎豹還是聖賢皮囊裡的提線書生,這下一目了然了。

越來越多的人都在等着宋志明的下文,一雙雙眼睛聚焦在了他的臉上。

宋志明捂嘴輕咳兩聲,眼神落在了四周各有心思的臉上,繼續道:“夫子的‘攻異端’乃是春秋時禮崩樂壞時的衛道之權,‘萬物并育’則是‘天地自然之理’。”

“昔日朱子解其最妙,攻者非攻其人,乃攻其害道之邪說;并育非縱其惡,乃容其無害之差異。譬如大禹治水,遇壅塞則疏之,見清流則導之。佛老之學,程子批其虛無而不壞其山林,陽明融其心性而不失儒門,此正‘緻中和’之妙用。若強行分出對錯,判出高下,則恰如以尺量海,反倒失了聖賢們立言的本意。”

說罷,一位四旬才中了舉子的男子忽地站起來,拍手道好。

“我學習論語經史三十餘載,雖字字倒背如流,其中釋義看了不下白遍,總有不解之處,總有人告訴我先人聖賢之語如戒尺規律,隻需理解力行。但是聖人之言猶如過江之卿,并不可一概而論,反有相悖相逆之處。”

“這麼多年來,我禹禹獨行,不堪其解,雖已然中了舉子,卻仍舊不堪其義。”

說到這,這個四旬的男人竟然淚流滿面,他亦步亦趨來到宋志明身前,撩開長袍,竟然跪了下來!

“今日多謝宋公子指點迷津,在下受益匪淺!”

宋志明見此,尴尬地笑了,這古代的讀書人,還真是義氣中人啊。

可惜這世道局限了許多心懷大志的書生,一腔赤誠之心的抱負卻無從施展。

範進中舉不正是封建王朝的悲哀所在?

不過既然他現在身在局中,也隻能先保全自我,再談大志吧。

宋志明連忙扶起男人,擺擺手道:“閣下有心至此,擇日必定蟾宮折桂。”

男人聽此,雙眼的淚花泛出得更甚,卻也咧開了嘴稱多謝。

董成激動不已,偶像祝賀他蟾宮折桂!

男人正是董成,早在宋志明剛才一番話說出之後,他就将其視作了自己的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