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鳳想結婚,秦國頌當然更想。但是考慮到畢了業以後分配工作的問題,他們決定還是再等兩年再說。還有結婚他們必須得要有房子,二鳳在單位住單身宿舍,秦國頌在學校住集體宿舍。他們真的考慮過在郊區租一間普通民居。後來又一想,距離單位太遠,上班上學都不方便。于是便放棄了。隻能等待着秦國頌畢了業,分到一個好單位,在商定結婚事宜。
時光過得飛快,一晃兩年過去了。改革開放後,中國的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外來商品的大量湧入,沖擊着中國人的樸素的認知。由一切向“前”看,迅速轉向一切向“錢”看。基于這一觀念,主導媒體還引發了一場不大不小的讨論。人們表面上認可一切向“前”看,裝作視金錢如糞土的高尚情懷。然而每個人心裡都明白,他們奮鬥的終極目的确實一切向“錢”看。
因為赤裸裸的提錢,是庸俗的,是低級的,與年輕人的奮鬥目标是相悖的。年輕人懷着一顆火紅的心,80年代的新一輩,扪心自問為祖國,為四化流過多少汗?回首往事,心中可有愧。
歌是這麼唱的,口号是這麼喊的。但秦國頌在學校裡認識的幾個同學心裡可不是這樣想的。他們依靠長輩手裡的資源,借着改革開放的時機,準備為了錢要大幹一場。
這是一個處在百廢待興的時代。這是一個處在生産資料極其稀缺的時代。隻要手中有了資源,有了批文接下來的日子就隻剩下數錢了。
在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并存的環境下,價格的雙軌制應運而生。在80年代初同一商品存在的兩種價格。計劃内部實行國家統配價,而企業超計劃自銷的産品則按市場價銷售。就是這種特殊的“價格雙軌制”為倒爺的誕生提供了土壤。在當時市場價格往往比國家統配價高出數倍,商品短缺更是推波助瀾,使得倒爺現象蜂擁而至。市場上充斥着衆多的買空賣空的皮包公司。許多人因此獲得了人生的初次财富。那時流行着一句口頭禅。“10億人民9億倒,還有1億在尋找。”
就是在這種大趨勢大環境的影響下。秦國頌與他的那幾個有後台背景的同學加入了“倒爺”的行列。秦國頌是被那幾個同學強拉硬拽的加入這個行列的,因為他對經濟不太感興趣。他感興趣的是科學技術。他的這幾個同學就利用他這一點優勢邀請他加入成立一個公司。讓他負責公司科學技術的研制開發,公司的名稱非常的響亮。中國科達技術有限公司。主要項目搞技術引進和技術開發。
公司成立了,辦公地點沒有在北京。而是設在了剛剛成為經濟開發區的深圳。
一開始公司的經營目标并不是科技方面的運作。而是瞄準了緊缺的電子産品。進口彩電冰箱錄音機錄像機等家用電器,供需失衡導緻溢價數倍。
當公司赢得了第一桶金以後。公司的經營目标轉向了同學之間有背景靠山的批文項目。利用批文差價轉賣獲利,進而謀取更大的利益。于是大宗的走私商品汽車摩托車收錄機等通過沿海入境。科學技術的公司隻成了一個虛名而已。
一兩年的時間,他們的公司就賺夠了一輩子都花不完的錢。
秦國頌的合夥人笑着對秦國頌講。你現在可以考慮結婚了。不愁沒錢買房子了。你現在買别墅的錢都有了,回北京買一套四合院吧。
于是秦國頌與他的公司合夥人又回到了北京。他們的口号是。在沿海賺足了錢,拿到北京來消費。當秦國頌再一次見到張文鳳的時候。二鳳驚訝的發現險些都認不出他來了。現在的秦國頌被金錢包裹着。從前一心想當神仙的他,現在卻想踏踏實實的當一回人了。他要享受金錢帶給他的足夠的快樂。當然他還有一個更大的心願,就是幻想着用他賺來的足夠的錢搞一個實驗室。他還沒有忘記他的科學。
錢不夠他們還會再去賺。因為他認為有了這些合夥人的背景靠山,賺錢實在是太容易了。
财大氣粗的他們根本就不考慮學校畢業不與不畢業的事情。昔日的同學見了他們全都刮目相看
上帝說過。若想讓其滅亡,必先讓其瘋狂。
于是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