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玩意曬幹之後,十分便于保存。
而且吧,還很硬。
本來這東西叫墩餅,秦軍的墩餅每個重達五六斤,直徑大約在50—60厘米左右,厚度也都在15厘米左右。
攜帶時,以兩個墩餅為一組,在每個墩餅上鑽兩個眼,用繩子系好,像褡裢一樣挂着前胸後背,在作戰時,瓷實厚重的墩餅起到了盔甲的作用,敵軍射過來的箭,紮在墩餅上,被秦軍士兵拔出來後,又可用來射殺敵軍,所以被稱為鍋盔,意為鍋上烙出來的盔甲。
所以說的時候,真的能當盔甲盾牌。
閑下來的時候,就用刀砍下一塊,就着水,一口一口咬下去。
這口感,可想而知!
而且先秦的人們食用小麥不是吃面粉,而是“粒食”,即連着麥殼煮食,這種麥飯的口感很差,一粒粒硬邦邦的進食很困難。
這口感就更難吃了。
所以秦江這還算好的了,起碼還有肉幹。
普通士兵,可就沒有這待遇了。
至于菜,那就是醬,或者野菜湯。
連續吃半個多月,基本上是個人都扛不住了。
也難怪,秦江聽說有人來勞軍,立刻喜出望外。
不過他現在畢竟是朝廷将軍,也不好表現得太過,依舊要完成手頭任務再說其他。
當下立刻開口道:“你叫什麼名字?”
那名官員立刻拱手行禮:“回禀将軍,下官,宿縣縣令,喜!”
“喜?”秦江念叨一下。
他倒是不奇怪,畢竟現在很多人的姓名,就是一個字。
“喜縣令,我這次,要征召民船千隻,渡過渦河!”
秦江要征召船隻,渡過渦河。
不然他這一萬人馬,非要繞行近千裡,才可能到壽春。
喜立刻點頭答應:“回禀将軍,下官立刻去辦!”
“隻不過,千隻民船,非一時可湊齊,還望将軍寬恕幾日!”喜答應下來,隻是要求秦江寬恕幾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