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何況,他現在是向陽大隊的衛生員,掌握着一手醫術,這在缺醫少藥的農村,是實打實的本事。
人家現在對他熱情,也是有所求,或者說,是為了以後行個方便。
周逸塵兩世為人,心性早已磨砺得通透,自然不會去計較那些曾經的冷淡。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很多時候不就是價值的互換麼。
沒過多久,去知青點搬東西的男知青們便陸陸續續回來了。
有的扛着方桌,有的抱着闆凳,還有的拎着大家一起貢獻出來的糧食和菜。
作為今天名義上的主人家,周逸塵自然是忙前忙後地招呼着。
在這個過程中,他也總算是把第五生産隊的所有知青都認全了。
除了他和江小滿,還有同批的趙衛國和林曉月這四個新來的。
剩下的七位老知青,他也一一記住了。
四個男知青,除了點長李衛東以外,還有長得比較壯的王強;名字透着一股子建設熱情的劉建華;國字臉,不苟言笑的張國慶。
三個女知青,則是梳着兩條麻花辮,臉上有幾顆雀斑的孫芳;身材略顯豐腴,說話帶着點爽利勁兒的錢紅霞;以及相對文靜些,戴着一副黑框眼鏡的高美麗。
這些人裡,下鄉時間短的也就幾個月,長的如王強、孫芳他們,已經待了一年多。
而知青點的點長李衛東,更是在這片土地上熬了整整三個年頭,皮膚曬得黝黑,眼神裡也多了幾分鄉下人的滄桑。
一番手忙腳亂,廚房裡炊煙袅袅,香氣四溢。
簡陋的土坯房裡,七拼八湊的桌椅闆凳勉強圍成一圈。
桌上擺着冒着熱氣的排骨炖白菜,噴香的臘肉炒蘿蔔幹,還有醋溜土豆絲,炒雞蛋,粉條炖菜,雖然比不上城裡館子的精緻,但在這缺衣少食的年代,已經是難得的豐盛。
昏黃的煤油燈下,一群年輕人圍坐在一起,臉上都洋溢着興奮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