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聽瀾擡手止住她的話頭,
“下去準備吧。”
丫鬟們面面相觑,卻不敢再多言,依次退了下去。
沈聽瀾伸手揉了揉發漲的鬓角,
低頭時餘光看到一卷褪色的竹簡。
正是自己鑽研了十餘年的《邊胡問策》
腦海中浮現出葉昭寫下那篇對策時閃着神光的眸子。
今日白天匆匆一瞥,便能看出葉公子字裡行間暗藏的鋒芒,不知具體内容
心中微動,緩緩打開竹簡。
一篇洋洋灑灑的策論映入眼簾,讓她越看越心驚
【餘聞兵法貴"不戰而屈人之兵",故此下策乃不得已而為之。若欲永絕邊胡之患,當參酌古今,兼行中上之策。冒昧陳言,還望見諒。
中策曰「築險固防」。可循山脈之險,起萬裡長城,一裡一屯,積薪置燧。晝則舉煙,夜則燃烽,瞬息百裡,警訊旦夕達于京師。如此,則胡騎突襲,我早有備;斥候雖遠,不憂失期。更可嚴關設卡,禁鹽鐵之私販,斷胡虜之利源,使其弓矢漸鈍,甲胄日敝。
然此策亦有二弊:其一,工役浩繁,恐疲民力,需舉數代之功。勞民若甚,非長治久安之道。其二,胡人狡黠,或繞險而侵,或賄吏而通,終非萬全之策。
故,築城雖可暫遏其鋒,然未絕其本。若欲久安,當思上策。
上策曰「化敵為我」。匈奴之患,不在弓馬之強,而在習俗之異。彼逐水草而居,無城郭之守,故來如風,去如電。若欲永靖邊患,當以王道教之,使知耕稼之利,漸染我朝之風。
可遣良吏,賜以谷種,教其樹藝;開互市,通有無,使知貿易之利;建城邑,立官學,導以禮義之教。如此,則十年之後,氈帳漸少,廬舍漸多;弓刀既藏,耒耜代興。彼既安居,則與我同利;既習文字,則與我同心。雖胡服而語,終将化為編戶。
然此策貴在持久,非旦夕可成。其難有三:一曰胡性桀骜,或疑我詐;二曰邊吏苛急,反激其變;三曰需數代之功,非英主不能持其終。懷遠之道,不在征伐,而在德化。
餘對策曰「善戰者服上刑,善教者享社稷」。故下策伐兵,中策築險,而上策攻心。三策并用,邊患可息矣。】
陽謀!
這是徹徹底底的陽謀!
沈聽瀾眼中閃過一絲了然。
讓牧民開啟半耕半牧,就能徹底解決找不到對方老巢的問題!
而對方首領就算識破,也沒法阻擋族人追求幸福時候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