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第1頁)

李勣其人,本名徐世勣,與程咬金秦瓊等人曾同為瓦崗舊将,後協瓦崗一道降唐後,被李淵賜以國姓,後李世民登基後,又為避諱改名為勣。

此人當年在瓦崗,便是響當當的統帥之才。

可如今,卻是大唐并州道都督,也算是坐鎮一方!

這也是所有人為何不敢舉薦這并州都督為帥的原因。

畢竟李績作為并州都督,領兵坐鎮一方。

其麾下勢力變已經足夠令朝中上下擔憂了。

若是再令其為帥,統帥邊軍行滅國之戰,便宜戰事

到時候萬一這家夥腦子一熱,給朝廷來個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那到時候可是誰舉薦誰就得吃瓜落了!

所以滿朝群臣雖都知道他是最佳人選,卻也不提。

甚至因為太子舉薦這李勣,衆臣還頓時響起一片壓抑不住的低聲議論和吸氣聲。

“并州都督?”

“李勣雖是大都督,位高權重,節制一方軍鎮。”

“可我大唐開國以來,邊将主要負責防務戍守,大規模對外征讨的主帥,通常由陛下從朝中另擇威望卓著且便于掌控的重臣或宗室大将擔任,以防邊将坐大,尾大不掉!”

“太子此舉,無異于打破了一項不成文的祖制!”

不少老臣面露驚詫,武将中也有人交換着複雜的眼神。

李承乾卻全然無視了那些驚疑不定的目光和竊竊私語,他迎着父皇審視的眼神,踏前一步,條理分明道:“父皇,兒臣舉薦李英公,其利有三!”

“其一,近!”李承乾完全按照趙牧信中所書,将理由一一剖陳道,“英公坐鎮并州,節制河東代北諸軍,其都督府距朔州前線也不過數百裡之遙!”

“若由英公挂帥,大軍統帥與最前線近在咫尺,軍情傳遞更是瞬息可達,指令下達自然也是迅捷無比!”

“反觀若循舊例從朝中遣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