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焰順油迹竄成八卦陣型,将突厥主力困在當年軍隊的殒命之地。
李軒立在鏡陣中央,看火光映亮銅甲上的連理枝紋。那甲胄反光彙成箭頭,直指阿史那羅支的金狼大纛,正是他與蕭沐瑤約定的總攻信号。
晨霧被烽煙撕開時,李軒的令旗劃破長空。突厥狼騎在火陣中左突右沖,卻見周軍輕騎忽聚忽散,這正是現代遊擊戰術的雛形,以百人隊為單位,專攻敵軍側翼銜接處。
"傳令!甲字隊換鈎鐮槍,專斬馬腿肌腱。"李軒立在瞭望塔上,手中令旗翻飛如織梭。他借鑒紡織機的聯動原理,将旗語升級為複合指令:赤旗方位,黃旗兵種,青旗攻守轉換,霎時便将戰場化作一盤活棋。
阿史那羅支金刀劈開濃煙,忽見本陣後方飄起狼煙,竟是留守王庭的部族反了!他哪知李軒早命人将"可汗戰死"的謠言編成牧歌,由降兵混在商隊中傳遍草原。
胭脂河西岸,蕭沐瑤率工兵架起浮橋。圓木用蕭家商隊的捆紮法固定,橋面鋪着浸透火油的茅草。"算準潮汐時辰,突厥殘部必從此過。"她按李軒傳授的流體力學原理,在河床暗樁處設下絞盤。當敗退的突厥戰馬踏上浮橋,絞索驟緊,整座橋瞬間解體成捕獸網!
潰兵墜河時,兩岸樹叢中豎起改良連弩。這弩機參照織布機的飛梭結構,可三箭齊發,箭矢尾羽帶着哨孔,尖嘯聲竟與突厥招魂曲同調。心理震懾下,殘軍鬥志盡喪。
李軒在帥帳展開羊皮卷,上面用不同染料标記情報層級:茜紅為虛,靛藍為實,藤黃存疑。他效仿現代情報分析,将突厥降卒口供交叉比對,發現阿史那羅支竟分兵奇襲涼州。
"傳烽!三青兩赤。"他揮毫改寫軍令,用蕭沐瑤發明的"經緯密碼"重編信号。各關隘守将展開綢令,對着日晷方位解密,真正軍令藏在緯線起絨處,需特定時辰的光照角度方能顯現。
入夜,突厥奇襲隊潛入涼州郊外,卻見糧倉重兵把守。殊不知這是李軒設置的"血肉磨盤":倉中盡是沙土,真正糧草早分儲于三百民戶。更絕的是每家竈台皆改造成烽燧,見敵即燃特制艾草,煙霧含硫磺粉,專蝕鐵甲!
"參軍妙算!"斥候飛馬來報,"敵襲糧倉的萬人隊,已被民團用耧車改裝的弩車困在甕城!"李軒輕笑,這招正是把現代農業機械轉化為殺器,耧鬥藏箭,犁铧為刃。
黎明時分,周軍在戰場中央架起十座箭塔。塔間以浸藥絲線相連,挂滿突厥陣亡者的骨飾。北風吹過時,骨笛聲混着藥粉飄向敵營,竟使戰馬涕淚交加,這是李軒根據條件反射原理設計的"哀兵計"。
阿史那羅支困守孤帳,忽見親兵呈上件金絲軟甲。甲胄内襯用突厥文繡着:"爾妻小在紅柳河。"正是他秘密安置家眷之地!這情報來源,卻是李軒通過分析數百降卒的口供碎片,用統計學拼出的完整鍊條。
決戰日,李軒将胭脂山化作立體戰場。山腰布下蕭沐瑤設計的"千機驽",利用山泉動力自動裝填;山頂架起銅鏡陣,将正午陽光反射成光牢;山谷則仿照江南水田,挖出阡陌縱橫的陷馬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