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第1頁)

參軍司馬手中毛筆"啪嗒"墜地:"參軍!拆城牆乃動搖國本"

"你看這磚縫。"李軒摳下塊牆磚碎屑,"糯米灰漿摻了太多砂礫,突厥重騎一輪沖車便能破牆。不如拆去築甕城"他忽然将碎屑撒向沙盤,"突厥右路皆是具裝重騎,馬披鐵甲,人着鎖子铠。

我要甕城外牆呈半月形,内設九曲回廊,地面滿鋪黃豆。"

蕭沐瑤接口道:"黃豆浸過桐油,馬踏即滑。回廊牆壁中空,暗藏火油甕。"她抽出根銀簪刺入沙盤模型,簪頭機關彈開,露出微型火弩,"牆内設三百射孔,伏強弩手于夾層,專射馬眼。"

涼州城外,五千民夫在丙字營監督下拆牆。壯漢王鐵錘掄起鐵鑿,忽然發現磚縫嵌着發黑的骨片,竟是二十年前陣亡将士的遺骸。"這牆"他喉頭哽咽。

"城牆是死的,人是活的。"監軍工曹捧出李軒手書,"參軍有令:每拆百磚,必留一磚刻陣亡者姓名,新築甕城時砌入東南角,此城不僅是殺器,更是豐碑!"

暮色降臨時,甕城初具雛形。外牆呈詭異的波浪形,牆面布滿碗口大的孔洞。蕭沐瑤親自試驗機關,轉動絞盤後,數千根包鐵木刺從孔洞彈出。"此乃改良版狼筅,專克重甲。"她示意工匠在木刺末端綁上火棉,"遇敵即燃,縱是鐵甲也能燒熔。"

城内九曲回廊更是兇險:地面看似平整,實則每隔三步設翻闆陷阱。二十名死囚被驅入試驗,甫踏第三塊青磚,翻闆驟開,露出底部倒立的鐵蒺藜。更絕的是檐下暗藏"血滴子",用紡織飛梭改造的旋轉利刃,繩索一斷便如輪飛轉。

翌日寅時,突厥右路前鋒已抵涼州郊外。萬夫長脫脫帖木兒望見殘破城牆,仰天大笑:"南朝無人矣!"卻不知李軒正立在甕城暗堡,透過琉璃鏡觀察敵陣。

"放吊橋!"随着令旗揮動,看似朽木搭成的橋梁緩緩放下。突厥重騎争先湧入甕城,鎖子甲在月光下泛着冷光。待最後一名騎兵踏入,城門閘轟然落下,牆頭突然豎起千面銅鏡,正是拆了涼州古寺的佛像金身熔鑄而成!

朝陽躍出地平線時,銅鏡将陽光聚成火柱。脫脫帖木兒隻覺眼前白光炸裂,再睜眼時,坐騎已踏入黃豆陣。戰馬嘶鳴着滑倒,将背上騎士甩向翻闆陷阱。牆内射孔迸發火箭,專挑馬腹軟甲處招呼。

"收網!"李軒扯動機關索。甕城穹頂突然降下鐵網,網上綴滿浸毒鐵刺。幸存的突厥兵慌不擇路,又觸發檐下血滴子,頓時殘肢橫飛。

而在三丈厚的外牆内,丙字營士兵正通過竹制傳聲筒協調圍殺,這套通訊系統仿自蕭家染坊的染料調配管道。

當最後一縷黑煙消散,甕城地面已鋪滿焦屍。李軒踏着血泊巡視,手中賬冊記下:"耗火油八百斤,箭矢三萬支,黃豆兩百石"忽見蕭沐瑤蹲在牆角,正将刻着姓名的牆磚小心嵌入東南角。

"此戰陣亡四百七十三人。"她指尖撫過磚上"王鐵錘"三字,"拆牆民夫傷亡,比預估少三成。"

李軒望向城外正在重建的民居:"因我許他們戰後優先分田。"他抖開《屯邊策》,"甕城不拆,改作集市。突厥戰馬可易耕牛,鎖子甲熔鑄農具,要讓這絞肉盤,變成聚寶盆!

晨霧未散,陰山峽谷已回蕩起悶雷般的馬蹄聲。突厥左路軍萬夫長烏爾汗眯眼望着山道上綿延的辎重車隊,鑲金馬鞍被他攥得吱呀作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