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軍由火铳手組成,排成“疊陣”,前排負責射擊,後排進行裝填,持續對後金步兵形成強大的火力壓制。
待缺口打開後,派遣兩支騎兵從兩翼包抄過去,對後金援軍展開猛烈砍殺。
奪下高橋後,主力部隊繼續推進至高橋以東,建立臨時供給站,及時補充糧草和彈藥。
第三步:聯絡錦州城内守軍,實施夾擊戰術。
挑選水性良好的士兵,從錦州西南角小淩河潛渡入城,将明軍已成功突破高橋防線的消息,告知祖大壽。
并約定好具體的夾擊時間,以号炮為令,從南城門殺出,直撲後金南營。
與此同時,明軍主力分為兩部,發起總攻。
一部向北攻打乳峰山,焚燒後金軍的炮台;另一部沿着小淩河左岸急速前進,直插錦州東門外後金軍的大營。
針對後金軍設置的“深溝高壘”防禦工事,命令士兵們攜帶“折疊雲梯”和“填壕柴捆”,每五百人組成一隊,輪番發起沖鋒,重點破壞其“馬樁”,為騎兵沖鋒創造有利條件。
第四步:追擊與清野,徹底擊潰後金軍主力。
此時,後金軍陷入“腹背受敵”的困境,明軍集中所有火炮,轟擊其大營糧草堆,引發敵軍内部的混亂。
随後,以騎兵進行分割殲滅。
然後派兵收複塔山、杏山,确保松錦通道徹底暢通無阻。
同時,斷絕敵軍的歸路。
派一支騎兵繞道義州,焚燒後金囤積的糧草,迫使皇太極因後勤壓力巨大,而不得不撤退。
聽到洪承疇的這套策略,衆将紛紛稱贊不已。
朱由檢也微微點頭示意,認為洪承疇确有一些才能。
“洪督師,此策略雖好,但其中存在一些緻命的漏洞。”
朱全站出來道,“其一,若多爾衮并未中計分兵,反而從高橋西側沼澤地,迂回攻擊我軍側後,該如何應對?”
不等别人說話,朱全便道:“末将建議,需預留兩萬步兵,配備拒馬,在高橋西兩裡處設下埋伏,以車營配合長槍兵,結成圓陣,以此來克制騎兵的沖擊。”
“其二,若祖大壽因後金軍監視嚴密,而無法按照約定時間出城合擊,我軍則需暫緩總攻計劃,改為采用‘小規模騷擾,配合炮火壓制’的戰術,來消耗後金軍的有生力量,同時派第二波人入城,和祖大壽溝通。”
朱全不愧是神級指揮将領,他所指出的這兩個漏洞補充得十分恰當。
此後,衆将你一言我一語,共同對這一戰術,進行了進一步的完善和細化。
“其實,第三步和第四步沒必要,咱們也不可能一戰将敵軍打跑。”
戰術完善後,朱由檢突然道,“多爾衮是建奴名将,他看到大勢已去,必然會保存實力,撤回義州。”
“後金做了這麼多準備,功虧一篑,皇太極自然不甘心,他會孤注一擲。”
“兩軍在錦州城下,會有一場大戰,那才是消滅建奴的真正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