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我在學校尋找高能燃料時,從資料室裡看到了您的論文”
面對于永忠教授的疑問,劉威銘不得不做出解釋。
他忘記了,現在于教授還沒去北理工,自然也就沒有北理工的支持跟高端實驗室作為基礎,讓他能從理論到實踐,在實驗室條件下尋求改進合成cl-20高能炸藥的工藝。
79年于教授合成的樣本,因為成本太過高昂,經費又緊張,短期内很難投入實際運用,最終也就沒有持續研究。
“那一份樣本已經丢失了,當初合成的劑量很少,連理化分析都沒有完成。”
于教授很嚴肅地告訴劉威銘。
陸軍後勤裝備處的副處長親自找他,讓于教授意識到陸軍對他的研究成果的重視,問題是他都不敢保證多長時間能研究出實驗室穩定合成的配方。
更不要說工業化生産工藝。
“于教授,我們是研究導彈的,要想進一步提高威力跟射程,就必須要更大的殺傷半徑,否則,即使我們的空空導彈射程能有幾百公裡,也很難産生作用。”
劉威銘自然知道,“所以,我們希望您能在這方面繼續研究下去。”
“還有,這不隻是能作為戰鬥部的裝藥,同樣也能成為彈道導彈的固體燃料推進劑!恰恰,我們手裡也有這方面的項目。”
高能材料不隻是能作為戰鬥部的裝藥。
甚至一些固體導彈使用的燃料推進劑比普通炸藥的能量密度還高。
“期限呢?”
于教授沒有因為劉威銘年輕就看輕他。
一旁的廖強跟曹峰都沒有插言,很能說明問題了。
他同樣不想放棄繼續研究籠型結構炸藥。
“不設期限,全力支持!”
劉威銘輕聲說道。
一旁的曹峰聽到這話,不由急了。
要是不設期限,7戰術導彈的威力如何提升?
還沒等他開口,他旁邊的廖強就拉了拉他的衣袖,輕輕搖頭示意他不要開口。
“帶我去實驗室。”
于教授沒有再猶豫。
反正都是為國家工作,在哪個單位都一樣。
“兩位,麻煩你們先等一下,我帶于教授去化學實驗室。”
“你先帶于教授去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