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第2頁)

劉威銘開口說道。

為了讓部隊的大佬們同意619賣出精度更差的7,他也算是不遺餘力了。

“部隊訂購的那一批,都是這樣的精度跟威力?”

一名陸軍領導開口問道。

“這要看部隊需求,所有彈頭都是采用模塊化設計,在裝配上,完全可以根據需求裝配。”

劉威銘開口說道。

“之前一套發射系統隻有兩枚導彈,一共有三種彈頭,我覺得可以一樣彈頭配備一枚。”

同樣去看了現場的廖強是吐得最厲害的。

中午沒吃飯的他此刻臉色蒼白無比。

作為後勤裝備的副負責人,他有權提出自己的建議。

“不同的戰鬥部,殺傷半徑跟殺傷力都不同,可以用于不同的場合。部隊在平時訓練時,需要掌握不同戰鬥部的威力跟性能,如此才能在戰争期間做出合适的選擇。”

他的建議很中肯。

任何部隊,必須充分了解所使用武器的性能才能充分發揮出戰鬥力。

這一點,從紅軍時期,部隊就已經非常清楚。

在當時武器性能落後,連數量都不足的情況下,發揮出超強戰鬥力,都是建立在對武器性能的充分了解下的。

“這樣的戰鬥部,價格?”

王立新有些擔心。

48萬一發的價格,相對精準的命中率、巨大的殺傷力,可以說是白菜價了。

問題是部隊窮啊。

一年軍費不足百億。

陸軍拿到手也才60億出頭,還要養活兩百多萬的軍隊,還得增加裝備,同時也需要支持新裝備的研發。

8000萬,就已經是擠出來的。

再增加84枚導彈,又得4000萬出頭。

“統一按照48萬的價格計算吧。當然,如果能獲得出口訂單攤薄研發成本跟生産成本,價格可以壓低到40萬以内,常規戰鬥部的價格約32萬,雲爆彈40萬,集束雲爆彈48萬。”

劉威銘知道,要想打動部隊領導同意出口,光是靠着更先進的性能跟更大的威力是不夠的。

得讓部隊看到好處。

出口,能讓成本攤薄,而且還不是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