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第1頁)

古董行裡有不過手的規矩,就是怕在二人之間沒拿住摔了,責任不好劃分。

行家在看東西時,都會讓人放在桌上,穩妥之後再上手看。

等瓶子在桌上放好,劉大山也站在遠處後,張學強才上前,他也沒動手而是先繞圈看了片刻。

這隻瓷瓶高度約30厘米,小口短頸,豐腴的肩部線條流暢,往下漸收,瓶身修長優雅。

很明顯是典型的梅瓶。

湊近瞧,瓶身粉彩梅花姿态萬千,粉紅花朵嬌嫩欲滴,淡綠花苞小巧可愛,黝黑枝幹勾勒蒼勁。

張學強伸手指撫過,釉面如微瀾起伏,借着門外光線看,能感覺到釉面如同被風吹皺了的湖面。

他不用看底部款識,就可以斷定,這是一隻道光時期的粉彩梅瓶。

道光瓷器造型規整但創新不足,胎質疏松。

釉面多為稀薄波浪釉,起伏明顯。

紋飾寫實,粉彩鮮豔但過渡生硬。

可以說與康、雍、乾、嘉,時期的瓷器相比,退步不少。

但眼前這隻梅瓶,無磕碰、無沖線、無瑕疵,釉面無明顯棕眼和氣泡,算得上是那個時代的精品了。

道光瓷器雖說已經退步,但比後面的鹹豐、同治,兩朝還是強了不少,沒有跌到谷底。

當然它與光緒朝的小康中的精品有所不如,但勝在這隻梅瓶夠大。

瓷器之中有‘躺着不如蹲着,蹲着不如坐着,坐着不如站着’的說法,亦有‘一瓶、二罐、三盆、四碗、五碟子’的排行。

越是高大的物件,其燒制難度越大,價值就越高。

表兄弟二人等的心焦,卻也不好催促,隻是頻繁交換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