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第2頁)

這東西長近十厘米,寬約三厘米,拿在手裡冷冰冰沉甸甸的壓手。

它正面頂端是孫先生的側面浮雕,鼻梁挺直,唇線抿成一道冷硬的弧,領口風紀扣扣得嚴絲合縫。

頭像下方錾着三行字,‘中央造币廠’居上,‘漕平拾兩’在中,‘足金’二字壓底,都是方方正正的宋體,筆畫深峻如鑿。

兩側各嵌一枚布币紋,方肩圓裆,裆間兩道豎線筆直,活脫是先秦鏟币的縮微模樣。

背面光素,隻在右下角留着‘1888’編号,數字邊緣的表皮被摩挲得發亮,倒襯得正面的頭像與布币愈發沉凝。

金黃色的柔光裡,那些紋樣像被歲月腌入味的印記,張學強摸上去能感覺出錾刻時的震顫和邊緣的質感。

張學強心頭狂跳,他認得這是一根‘廠條’也就是民國官方鑄造的金條,民間叫大黃魚。

民國時期的官方金條分為三種,分别是一兩、五兩、十兩。

重量是十兩,民國時一兩是3125克,而這根十兩的就是三百多克,半斤多了。

這玩意當年鑄造量不大,多數存在國庫之中,流通在民間的極少。

曆經多年後,很多廠條都被改鑄、遺失,存世量就更少了。

在張學強那個時代,這玩意極受追捧,可謂是一條難求。

很多玩家都不吝巨資收藏一根,要是上拍的話起拍價就要大幾十萬,遠遠超過了黃金本身的價值。

讓張學強更加欣喜的是,這根廠條的編号竟然是罕見的三個八豹子号。

這種稀有号更是鳳毛麟角,其價更高,說實話他都想自己收藏,除非萬不得已絕對不出手。

重新包好金條,張學強死死攥在手裡,壓低聲音道,“哥們,這哪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