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料出料,全靠人扛肩挑,慢不說,車間灰蒙蒙的,工人遭罪,料也不知道撒了多少!”
“還有這回轉窯,溫度跟過山車似的,這怎麼保證質量穩定?”
“最關鍵是質量檢測,等成品出來了才能驗?萬一中間出問題,一整爐料都廢了!必須在生産中加上監控點!”
問題擺在眼前,個個都紮心。
技術組沒二話,壓力就是動力,立馬開動。
趙建國拿出看家本事,領着幾個學徒工,叮叮當當地敲打。
沒幾天,一個非常實用的螺旋上料器,和一個出料鬥就搗鼓出來了。
雖說比不上後世的全自動化流水線,但起碼工人不用再“吃灰拌料”,上料卸料的效率,也噌噌漲了一大截。
回轉窯那邊,老把式孫師傅,和專家蘇教授湊一塊兒,簡直是“土洋結合”的典範。
兩人對着簡陋的控制系統反複“會診”,研究圖紙,硬是搗鼓了一個土制的熱電偶反饋回路。
看着不起眼,但溫度波動壓下來不少,穩定性大大提高。
錢敏更是發揮了,心細如發的優勢。
她在酸浸、洗滌、烘幹幾個關鍵節點,巧妙開設了取樣口,搞出了幾套快速檢測的“土辦法”。
生産線有啥風吹草動,不等成品出來,就能提前發現苗頭,減少整批報廢的風險。
光硬件升級還不夠,軟件——也就是人的規矩,也得立刻立起來!
孟遠心裡跟明鏡似的,再好的機器,工人瞎操作,照樣出廢品。
他把自己上輩子在大廠裡學到的那套,結合眼下實際,連夜寫了兩份東西。
一份,叫《二氧化錳生産操作規程》。
從原料進來到成品打包,一步步怎麼幹,溫度、時間、轉速多少,寫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另一份,是《産品質量管理辦法》。
标準就照着電池廠合同來,甚至還往上提了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