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都是孟遠托了多少關系,走了多少門路,才從五湖四海搜羅來的寶貝。
蘇教授也沒閑着。
他親自從技術部挑了幾個小年輕,都是剛畢業不久的大學生,腦子活,手腳快,關鍵能熬。
錢敏那丫頭,也不知道從哪兒聽說了風聲,主動找上門:
“蘇教授,算我一個!我對這玩意兒有興趣!”
于是,這支草台班子——蘇教授,錢敏,外加三個愣頭青小子,就成了“新能源材料研究小組”的全部家當。
他們一頭紮進了紙堆,啃着那些比甲骨文還難懂的外文文獻。
锂,這個元素周期表,排名第三的小東西,脾氣卻大得很
怎麼從一堆“工業垃圾”裡,把它客客氣氣地“請”出來,再讓它乖乖聽話,成了這群人睜眼閉眼都在琢磨的頭等大事。
然而,現實很快就給了他們一記響亮的耳光。
蘇教授當初撂下的狠話,一點不假:
锂電池材料這玩意兒,打一開始就帶着一股“難産”的勁兒。
第一個攔路虎,就是原料。
九十年代初的中國,滿大街跑的,除了自行車,就是屈指可數的幾輛桑塔納。
至于锂電池?
那是索尼随身聽、愛立信大哥大、東芝筆記本電腦的“心髒”,金貴着呢!
誰家有這些洋玩意兒,都跟供祖宗似的,從市面大量回收廢舊锂電池?比登天還難!
孟遠把臉皮都豁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