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塑料回收與再生利用,在孟遠和蘇教授這兩個“野心家”的鼓搗下,正式啟動!
孟遠深知“舍得孩子套不着狼”,又從公司賬上劃拉出一大筆款子,專門給這個新項目買設備——
小型破碎機、清洗槽、造粒機、注塑機,還有一堆測試塑料的洋玩意兒,咔咔往廠裡搬。
中心化驗室旁邊,又給拾掇出一間亮堂堂的“高分子材料實驗室”。
蘇教授也開始拉隊伍,又托關系從大學、研究所挖了幾個高分子材料專業的牛人、年輕博士過來,技術力量先給它武裝到牙齒。
然而,真應了蘇教授當初的話,這廢塑料再生利用的路,從起步就硌腳得很
分選的瓶頸,頭一個就跳了出來。
回收來的廢塑料,五花八門,紅的、綠的、花的,長的、扁的、圓的,堆在一塊兒,跟萬國博覽會似的。
全靠工人姐們兒瞪大眼珠子,伸長脖子用手扒拉,
不僅慢得像蝸牛爬,出錯率還高得吓人,個個累得腰酸背痛,怨聲載道。
“孟總,這活兒真不是人幹的,這些塑料片子長得跟雙胞胎似的,不好挑啊,太費眼了!”
至于那些聽着高大上的自動化分選技術,什麼光譜識别、靜電分選,
一打聽價格,孟遠差點沒把舌頭咬了,貴得離譜!
要麼就是技術不成熟,分了跟沒分一樣,根本不頂用
塑料改性技術的摸索,更是像在沒燈的黑屋子裡找針。
每種塑料的“脾氣秉性”都不一樣,分子結構、理化性能千差萬别,能用的改性工藝自然也得“看料下菜”。
蘇教授帶着團隊,查資料查得頭昏腦漲,實驗做了一輪又一輪,燒錢跟燒紙似的。
結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