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真不賴!”
他狠狠點了點頭,聲音裡透着一股壓抑不住的興奮,
“雖然隻是個開始,但咱總算是把這些‘垃圾’,正兒八經地搗鼓成了‘有用的玩意兒’!”
他掂了掂手裡的顆粒,那股興奮勁兒慢慢沉下來:
“接下來,就看這些‘有用的玩意兒’,能不能在市場上賣出個好價錢了!”
沒錯,米是造出來了。但萬裡長征,這才剛邁出第一腳。
一個更讓人頭皮發麻的難題,明晃晃地擺在了眼前——
“這玩意兒,咋賣出去?誰要啊?”
九十年代初的國内,你跟下遊那些塑料制品廠的老闆提“再生塑料”,十個倒有八個會瞪大眼睛,一臉懵逼地問你:
“啥玩意兒?”
他們用慣了石化廠直供的全新料,質量穩定,用着踏實。
對這種拿“下腳料”、“廢品”搗鼓出來的“再生料”,他們心裡頭直犯嘀咕,腦袋搖得像撥浪鼓:
“這玩意兒性能頂得住不?顔色、氣味咋樣?可别把咱的産品整砸了!”
“用這料做的盆子、桶子,會不會有怪味兒?裝吃的東西那更不敢想!有毒沒毒啊?”
“價格是便宜點,可萬一用出問題,客戶退貨,這黑鍋誰背?”
尤其是那些做食品包裝、醫療器械的廠子,對“再生料”三個字更是像躲瘟神似的,提都不敢提,生怕沾上一點晦氣。
再加上那會兒,國内對再生塑料的質量标準、檢測體系,那基本就是一張白紙,啥都沒有。
遠新廠辛辛苦苦“煉”出來的這些“再生米”,市場到底認不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