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紙上、廣播裡,“環境保護”這個詞兒,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了。
雖然九十年代初,“發展才是硬道理”這話喊得震天響,gdp增長是衡量地方的主要标準。
但是,工廠煙囪呼呼冒黑煙,河溝子裡的水五顔六色,垃圾山随處可見
這些粗放發展帶來的“後遺症”,也開始紮眼了,引得上面開始重視。
一些腦子活絡的地方,已經開始琢磨着出台些鼓勵資源回收、治理污染的土政策了。
孟遠一聽這動靜,眼睛噌地就亮了!
“嘿!”他一拍大腿,心裡樂開了花,
“這不就是東風嗎?我從一開始幹的,就是把人家當垃圾的玩意兒變成寶!這政策要是真能下來,咱遠新,這是要撞大運啊!”
他知道,這意味着,以後那些不顧死活污染環境的企業,日子要難過了。
而像遠新這種,從一開始就帶着“綠色基因”的企業,簡直就是趕上了政策的順風車!
“這個機會,”
孟遠狠狠吸了口煙,吐出一個大大的煙圈,
“說啥也得給我抓住了!”
孟遠眼底的火苗,自打嗅到“環保”那股若有似無的政策風向後,就沒熄過。
他腦子裡那兩台發動機——“金屬回收”和“塑料再生”,正轟隆隆地盤算着,
怎麼才能鉚足了勁兒,配合得更絲滑,把遠新這艘船,往再生資源那片更廣闊的藍海裡開。
“機會這玩意兒,”孟遠常跟手下人念叨,
“就像天上的雲,你得時刻仰着脖子瞅,腳底還得跑得快,才能接着那幾滴救命的雨點子!”
為了這“雨點子”,他耳朵豎得比兔子還長。
辦公室、銷售部,都被他下了死命令:
每天看報,要從報紙縫裡摳出信息來,政府那邊但凡有點風吹草動,立馬彙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