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第2頁)

杯裡的白開水早已失了溫度,正如他此刻有些沉重的心情。

為期一周的“亞洲國際工業材料與技術博覽會”,明日便要收官。

這幾日,他帶着團隊,如同擰緊了發條的鐘表,連軸轉。

展台前,人來人往,各國客商操着口音各異的英語,他們一遍遍推薦着來自中國的再生銅鋁與再生塑料顆粒。

“中國制造”四個字,在這國際巨頭林立的競技場,想要争得一席之地,何其艱難!

名片收了厚厚一摞,初步的合作意向也談了十幾個。

東南亞的客商對遠新“物美價廉”的産品确有興趣,可真正能拍闆、落到合同上的海外訂單,一個都沒有!

投入巨大,若是空手而歸,如何向公司上下交代?

九十年代初,一家内陸縣城的民營企業,砸重金跑到新加坡參展,本就頂着“好高骛遠”、“不務正業”的非議。

如果拿不出成績,那些質疑聲隻會變本加厲

“咚咚。”

“孟總。”錢敏的聲音在門口響起,端着杯熱牛奶走了進來,

“還在為訂單的事兒發愁?”

這姑娘是團隊裡的英語擔當和談判好手,連日奔波,眉宇間雖有疲憊,那股子不服輸的韌勁兒卻絲毫未減。

孟遠轉過身,接過牛奶,苦笑一聲:

“是啊,小錢,不甘心。有那麼多客戶感興趣,臨門一腳,就差真正下訂單了。”

錢敏放下自己的公文包,看着孟遠,嘴角微微上揚:

“孟總,國際貿易,與國内貿易不一樣,客戶決策周期本來就長一些。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