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呢?”老李急切地問,這才是關鍵。
“我來想辦法。”孟遠嘴角微微上揚,
“咱們不光要補上這塊短闆,還要把它做成咱們最鋒利的尖刀。我要給這顆強大的‘國産心’,安上一顆更強大的‘國産大腦’!”
孟遠的求賢令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撒向了全球。
他開出的條件簡單粗暴:
給錢,給平台,更能給你一個參與創造曆史的機會。
對于那些在海外名校、知名企業裡觸摸到天花闆的華人技術精英來說,這簡直是無法拒絕的誘惑。
很快,一個平均年齡不到三十歲,由硬件大神、軟件極客、算法天才組成的“bs夢之隊”,在遠新一個高度保密的研發中心集結完畢。
一場與時間賽跑的封閉式技術攻關,正式打響。
白闆上寫滿天書般的公式,地闆上扔滿燒毀的電路闆和泡面桶,空氣裡混雜着焊錫和咖啡因的味道。
這幫技術狂人,真的“瘋”了。
孟遠沒有天天泡在裡面,但他總會在最關鍵的時刻出現。
“芯片方案還在争?”
一次,團隊為選擇ti的成熟架構,還是ar的新架構吵得不可開交,孟遠正好推門進來。
聽完兩邊的陳述,他毫不猶豫地拍闆:“用ar。”
“可是孟總,ar生态還不成熟,我們完全是摸着石頭過河”硬件負責人有些遲疑。
“生态,是人做出來的。”孟遠看着他,目光銳利,
“ti的方案是條鋪好的路,但路的盡頭是人家的收費站。ar是一片荒地,但它足夠大,未來咱們可以在上面建起自己的城市。眼光放長遠點。”
一句話,點醒了所有人。
又有一次,團隊為如何精準估算電池剩餘電量而陷入瓶頸。
傳統算法誤差太大,根本達不到儲能電站的要求。
孟遠把算法組長叫到辦公室,在紙上畫了一個簡易的框架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