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大早,祁同偉騎着二八大杠,開始了下鄉之旅。
要說搞農業複合體,在目前這個年代來說,沒人會比祁同偉的思想先進,山水集團的業務很廣,其中就有涉農産業,要不是因為互聯網沒普及,祁同偉都能搞出全國第一個電商平台,到時候馬老師都得靠邊站。
下鄉遠不是想得那麼簡單,村幹部不配合,老鄉也很抵觸,祁同偉硬是挨家挨戶宣傳新農業帶來的紅利,給老鄉畫大餅。
雖然祁同偉衣着不是很華麗,可看着他手裡的大哥大,老鄉和村幹部眼都紅了。
要知道一部大哥大現在也得一萬多,别說村長,就是鄉長也買不起。
“樓上樓下,電燈電話早就不是啥新鮮事,城裡現在已經攢錢買車買樓了,可你再看看咱們鄉農民過的日子?
第一次土地承包,解決了大幫哄問題,實現了多勞多得,可現在溫飽已經不再是問題,實現土地利益最大化,才是新時代農民該想的”
祁同偉又是回憶新聞聯播的主題思想,又是想報紙上的社論,左拼右湊,硬是把新農村描繪得栩栩如生,别說老鄉,就連村書記村主任都懵了。
“祁所長,你說的這些都是真的?要是真能這樣,别說收回集體土地,就是把耕地收回大夥也願意。”
祁同偉笑了:“光聽我說當然沒有說服力,明天我帶台電視機過來,現在國内搞集體農莊的範例很多,我放給大夥看,我就不信咱們鄉的農民,不想過好日子!”
祁同偉可不是胡說,這也是他靈機一動。
他自己是窮,可梁玉能借到彩電和錄像機啊?
錄像帶讓于建想辦法,無論是華西村還是大邱莊,都可以當典型放給村民看,用這種方式搞宣講,比他費吐沫挨家跑有效果。
回到鄉裡把想法一說,梁玉和于建都傻了,他倆根本沒想到祁同偉會這麼幹,梁玉立刻把祁同偉的想法跟李達康彙報了。
李達康緊急聯系了呂州市電影公司,不但找到了宣傳華西村的膠片,還請了電影公司的宣傳隊下鄉搞宣傳。
夜晚,料峭的冬寒也擋不住群衆的學習熱情,萬家溝村的打谷場人滿為患,雪白的銀幕挂了起來,解說員渾厚激昂的聲音,響徹了整個萬家溝。
看着熒幕上一排排豪華的别墅群,看着整潔的街道,現代化的工廠,機械化的農業生産,老鄉們都張着大嘴驚呆了。
目前青山鄉有些村屯都沒通電,有收音機的人家都很少,更别說電視機了,要知道這可是1995年,青山鄉的物質匮乏,信息閉塞居然到了這種程度。
李達康看着祁同偉頻頻點頭,他很欣慰自己沒選錯人。
趙立春讓他下來鍛煉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搶在漢東新老幹部交替的節點,多安置些自己人。
這種想法不但趙立春有,漢東省常委都在物色年富力強的幹部,當然前提得是自己人。
如果祁同偉知道青山鄉發生巨變的幕後真相,估計都夜不能寐。
李達康是空降幹部,而易學習和王大路是原地提職的,論群衆基礎,李達康根本沒法跟他們倆比較。
如何破局,李達康一直在找機會,修道就是他丢出去的一塊肉。
越窮越貪,尤其是像金山縣這種小地方,李達康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