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殿内,四人圍坐讨論正酣。慕挽歌攤開手中的圖紙,指着上面密密麻麻的規劃說道:"陛下,臣妾想着這學堂分三個部分,算學堂、格物堂,還有實作坊。"
紀淩塵湊近了看,隻見圖紙上畫得極為詳細,連桌椅擺放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挽歌,你這規劃得真仔細,"武芊芊也探頭過來瞧,"不過這實作坊是幹什麼的?"
"就是讓學生動手操作的地方,"慕挽歌眼中閃着興奮的光芒,"光學理論不行,得實際操作才能真正掌握。比如學了算學,就要會用算盤;學了格物,就要會制作簡單的器械。"
柳如煙輕撫着圖紙邊緣,溫聲說道:"這個想法很好,不過臣妾擔心一個問題。那些世家子弟會願意動手嗎?他們從小嬌生慣養,讓他們幹這些"
"管他們願不願意!"武芊芊大咧咧地擺手,"想考功名就得按規矩來!陛下都說了,科舉改革勢在必行,誰敢不服?"
紀淩塵聽着三人讨論,心中暗暗點頭。芊芊雖然說話直接,但說得在理。這次改革就是要打破傳統,讓那些世家子弟也嘗嘗實際動手的滋味。
"如煙的擔心有道理,"紀淩塵沉聲說道,"不過朕倒覺得這正是改革的意義所在。那些世家子弟從小隻知讀書,不知民間疾苦,讓他們動動手,說不定能學到更多。"
正說話間,殿外傳來急促的腳步聲。一個太監快步走進來,跪地禀報:"陛下,工部尚書和戶部尚書求見,說有急事商議。"
紀淩塵皺了皺眉頭。這兩位大臣平時很少一起來,今天突然聯袂而至,必定有事。
"讓他們進來。"
不一會兒,工部尚書和戶部尚書匆匆走進殿來。工部尚書是個五十多歲的中年人,平時做事穩重;戶部尚書年紀稍輕,負責國庫财政,這兩年因為工坊收益頗豐,倒也支持新政。
"臣等參見陛下!"兩人齊聲行禮。
"平身,"紀淩塵揮手道,"有什麼急事?"
工部尚書和戶部尚書對視一眼,工部尚書先開口:"陛下,臣剛收到各地府縣的奏報,都在詢問學堂建設的事。"
"學堂建設?"紀淩塵有些意外,"消息傳得這麼快?"
"陛下,"戶部尚書接話道,"聽說朝中要建新式學堂,各地官員都很積極,紛紛請求在當地也建設類似的學堂。"
慕挽歌聽了心中一喜,沒想到自己的方案這麼快就有反響。她忍不住說道:"陛下,這說明大家都很支持新政啊!"
"支持是支持,"工部尚書神色有些為難,"但問題是建設這麼多學堂,需要大量銀兩和人手。而且各地情況不同,統一建設怕是不容易。"
戶部尚書也點頭道:"臣粗略估算了一下,如果全國都要建這樣的學堂,光是建設費用就要幾十萬兩銀子,後續的運營維護更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聽到這話,殿内一時安靜下來。慕挽歌臉上的興奮之色漸漸收斂,她咬了咬嘴唇,顯然在思考對策。
武芊芊看不得挽歌為難的樣子,大聲說道:"什麼幾十萬兩!國庫裡不是有錢嗎?工坊這兩年賺了不少,怎麼就拿不出來?"
戶部尚書苦笑道:"武将軍,國庫雖然有些積蓄,但要用錢的地方太多了。軍隊裝備要更新,邊防要加強,各地還有水利工程要修建。這學堂建設雖好,但也得量力而行啊。"
柳如煙輕聲說道:"兩位大人,是不是可以先選幾個地方試點?不用一下子全國鋪開。"
"如煙說得對,"紀淩塵贊許地看了她一眼,"可以先在京城和幾個重要府縣試點,積累經驗後再逐步推廣。"
慕挽歌眼前一亮,連忙說道:"陛下英明!臣妾也是這麼想的。而且可以采用官民合辦的方式,減輕國庫負擔。比如當地商人出一部分錢,政府出一部分錢,這樣既能建設學堂,又能調動民間積極性。"
工部尚書聽了連連點頭:"慕大人這個主意不錯!這樣既能控制成本,又能讓民間參與進來。"
"不過,"戶部尚書還是有些擔心,"民間出資的話,他們會不會要求參與管理?到時候學堂的方向會不會偏離初衷?"